只為經濟利益 別讓“支醫”走了樣

時間:2012-06-04 10:58   來源:台灣網

  隨著衛生部“萬名醫師下鄉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的深入開展,醫療衛生小分隊的下鄉活動越來越多,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缺醫少藥的狀況,因而受到了農民朋友的普遍歡迎。但是,在這些下鄉支醫活動中,部分不正常的做法卻使本來應該造福農民的好事走了樣,降低了服務品質,影響了支醫活動的信譽,也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使農民朋友深惡痛絕。

  前不久,一家醫院來到筆者所在的山東省平度市農村開展支醫活動,按説這是一件農民朋友十分歡迎的事情,但卻引來了不少農民朋友的怨言,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家醫院打著醫療下鄉的幌子,假藉為農民服務,實際目的卻是到農村“撈錢”。在為農民“義診”時,本來是很小的病,醫院為了多賺錢,將病情人為擴大化,讓農民多買藥、買貴藥;有的農民身體健康,卻被診斷為慢性病,不由分説地開上一大堆藥品。活動結束後,不少農民都花了冤枉錢。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這些不正常的做法具體表現為“三少三多”:

  一是看病少,賣藥多。據筆者了解,部分醫療機構之所以組織支醫活動,其目的一是緩解城市激烈的醫療競爭,開闢農村衛生市場;二是直接增加醫院的收入。因此,不少支醫活動帶著醫院規定的經濟指標。這樣一來,在為農民看病時,就不可避免地以賣藥為主要目的。在一次支醫活動中,筆者的堂嫂在看婦科病時,醫療小分隊竟一次給她開了半年的藥,共計360多元,醫生的説法是“省得經常上城裏買藥”。沒想到的是,吃藥半個月沒有見效,堂嫂反而出現了不良反應,剩下的藥無法退回,既造成了浪費,又傷害了身體,最後只能自認倒楣。

  二是低價藥少,高價藥多。其實,許多常見病用較便宜的藥就能治好,而且農民本來收入就不高,下鄉支醫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使農民受益。然而,一些醫療小分隊下鄉所帶的藥品,低價藥少,高價藥倒是挺多,有的甚至比城裏的還貴。我們村一位70多歲的老頭,患了輕微感冒,醫療小分隊的醫生“刷刷”給他開了90多元的藥。老頭説:“我就是有點感冒,不需要這麼好的藥,能不能給點便宜的藥?”然而,醫生反覆強調感冒不及時治療會導致多種並發癥,而且患者年紀大、更要重視等,硬是説服他買了一大堆昂貴的藥品。下鄉賣高價藥,從服務農民的角度來講,不免與國家所號召的宗旨背道而馳。

  三是回訪的少,無反饋的多。不同於別的下鄉活動,支醫主要是向農民普及醫療衛生知識,為農民診治一些常見病、地方病。因此,看完病後過一段時間,理應回訪復查,看看患者服藥是否見效,是否需要增減劑量,或是更改治療方案。但筆者調查發現,部分醫療小分隊不當“回頭客”,農民朋友付錢買藥以後就再也沒見過這些“專家們”的“蹤影”。

  種種原因交織在一起,使農民朋友對於下鄉支醫活動的熱情逐漸冷淡下來,甚至出現了一些醫療小分隊進村時,用高音喇叭吆喝都沒有農民來看病的尷尬場面。

  下鄉支醫本應是大受農民歡迎的活動之一,但有些組織者沒有真正把“為農民服務”這一宗旨落實到實處,而是一味地強調經濟效益。有償服務讓醫院的錢袋子滿了,農民兄弟的心卻涼了。在此,筆者呼籲還支醫活動本來的面目,讓更多的農民從中受益,幫助農民擺脫“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局面。(台灣網網友:楚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