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女孩”的生死選擇又一次感動社會

時間:2012-06-04 10:53   來源:台灣網

  5月10日傍晚,岷縣梅川初級中學初一7班的梁春霞和比她小一歲的同學舒春強一起回家途中,遭遇了那場冰雹及強降雨,在逃生的過程中,年長的梁春霞在生死時刻,為同伴做墊腳石,幫助同伴成功逃生,自己卻被洪水卷走,憑著一份冷靜自救,又成功脫險。(2012年05月28日新華網)

  連日來梁春霞的事跡被廣泛傳頌,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女孩”,在她身上體現出來的那份感動,為我們這個社會道德又增添了一抹溫暖的亮色,在人性的最深處,在中國教育的最落後的地方,一個小女孩勇敢的舉措,除了給我們感動還有思考。

  中國向來以禮儀著稱於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困難時刻,在危險關頭,扶老攜幼是我們民族道德的最美元素。可是最近幾年來經過媒體發酵的一些社會陰暗問題,讓我們感到這份民族道德中最優良元素,有被污染和失色的危機感,比如救助老人被誣陷,廣東小悅悅事件案等給社會的創傷,仍歷歷在目。如今在梁春霞身上傳出的這份感動,又讓我們看到社會向上的精神仍如春風雨露一樣,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在危急時刻,年長一歲的梁春霞,沒有只顧自己,而是盡力幫助自己的小同伴脫離危險,盡到了一個做姐姐的責任,這份冷靜和坦然,和體現在孩子身上的無私,以及被洪水卷走後的冷靜的自救行為,不能説與孩子受到的教育有關,當然僅憑這一點不能説我們的教育是多麼的成功,但起碼説明學校一些教育還是潛意識在孩子身上發揮了作用。

  前段時間有關“孔融讓梨我不讓”的討論,固然體現了孩子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道德”理解,雖出自孩子之口,其實是大人的行為示範對孩子的潛移默化的結果,道德其實沒有什麼高下之別,只要它符合當時社會的共同理解,就是那個社會的行為標準的尺度,這就為什麼道德中外標準不一,古今內涵有出入,但是有關人類共同的理念是大同小異的。這種樂於助人,扶老攜幼的道德情懷,古今中外一直是人類不變的標準。

  梁春霞勇於在危急時刻擔當墊腳石,在這個利益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世道,顯得格外的稀缺貴和溫暖,如果我們人人都有這麼一份情懷,儘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在關鍵時刻多一份智慧和冷靜,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會少些冷漠,多些感動和溫暖,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和諧和充滿希望。(台灣網網友:肖勇)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