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童年成為書包時代

時間:2011-12-23 16:32   來源:台灣網
  給小學生減負似乎已成為一種公共訴求,反映在教育行業內的各種路徑上,無奈這種不良現象的形成無法出臺一種制度去糾編,依然讓每個孩子在童年時代承載著成年人都無法接受的包袱負重前行,使快樂的童年變成一個用書包盛裝所有樂趣的階段。這種階段令人惶惶不安。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演變成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的培育源於“知識改變命運”的情結和盛行。其實,“知識改變命運”是一種寬泛的表現渠道,而非是“學歷”可以跨入高收入群體的通行證。正是這種認識論的形成,才曲解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實質,使知識改變命運産生了畸形的認識論和價值觀,致使許多人把命運走向過份依賴於“學歷”這個虛無的精神價值上,“學歷”才有了實現富有和就業的負重感,乃至形成一種實現榮華貴富過程的符號,最終形成一條不惜一切代價,加重孩子學業負擔的追求理想之路,以此附加條件來傳承父輩未竟的事業,承載光宗耀祖的使命,卻讓孩子過早地嘗到和體會到了成年人的艱辛和壓力。

  這種價值觀的培育源於教育體制的落後中。現行的教育方式基本上沿襲的是應試製,既意味著實現升學途徑必須經歷考試。而考試産業催生出許多補習等類致使教育越來越向考試偏向的鏈條,逐步形成人人圍繞考試轉的局面。各級學校的評估或考核,也基本上以參照考試成績為排名要素,以此工作格局對加重學業負擔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這種作用的給力點,是犧牲了孩子們的童年,讓整個童年成為一個書包的時代。

  當一種事業過份地被以希望的名義寄託情感時,這種事業註定要經歷激烈的博弈過程,這種過程註定要失敗。教育事業也不例外。現在,許多人的童年價值只表現在書包裏去了,孩子們從一齣生,就被放在強烈灌輸知識的教化上,和一切樂趣只能擦肩而過,成為邊緣之人。

  教育有目的性,就是讓人從不懂到懂的一個學習過程。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個道理,卻讓我們的成人把其弄得到了複雜艱難的一種程度。在幼兒園時期,就強迫孩子掌握小學的知識,到了小學階段,又讓孩子開始向重點中學衝刺,孩子簡單成了只會衝刺的應試工具,失去了自己的天性,失卻了快樂的童年。每天只是負重於各種習題中,思考于各種復習中,是書包越來越重,浮躁和名利意識越來越嚴重,不少孩子過早地背負上各種只有成年人才有的壓力,也患上只有老年人才有的疾病,這種現象的形成,何止一聲嘆息能解決問題。

  每一個人只有一次童年時代,童年時代的一切樂趣只能經歷和回憶,而無法去複製。如果把一個童年時代只定格成一種書包的簡單生活和變成書包的符號,那我們怎能用童年的眼睛凝望未來。童年是五彩繽紛的,童年也是充滿樂趣的,童年縱然有錯誤,也是一種美麗的失誤,更是人生走向夢想原點之後最留戀不捨的一種回憶。但童年有了壓力,就不會形成美麗的意境,甚至會變成一種迷茫的危機。童年是一段撒嬌的歲月,也是一段趔趄學步的歲月,如果讓童年過早地遨遊知識的海洋,過早地涉獵科學的迷宮,過早地規劃未來的人生,對童年來説就是一種傷痛,甚至讓童年從此對學習産生厭煩情緒,使童年成為一朵過早凋謝的花朵。這種結論不是聳人聽聞,因為所有的教育規律都在顯示,過早強迫孩子以失去童年樂趣的代價學習讀書是一種對孩子的傷害。(台灣網網友:李宏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