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銷新聞”教育了誰

時間:2014-10-30 13:0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把新聞當行銷手段,把發稿當利益工具,這樣的“行銷新聞”大行其道,勢必傷害媒體的公信力

  10月23日,一條“95後萌妹用身體換旅行”的徵友帖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稱一名95後少女酷愛旅遊但囊中羞澀,願廣徵各地男友,只要陪玩,“什麼要求都滿足”。論壇、微博、網站紛紛轉載,一些紙媒還跟進報道,然而經過一些媒體調查分析,此為一款名為友加的社交軟體涉嫌色情行銷的假新聞炒作。

  無獨有偶,10月24日,《參考消息北京參考》官方微博發佈聲明,就北京參考網10月14日轉發的標題為《友加網友挖掘機“車震”反鎖駕駛室被困三小時》新聞稿道歉。經查,亦為虛假新聞。

  兩則虛假新聞,竟是同一幕後操手所推;眾多專業媒體,竟被行銷、策劃牽著鼻子走。這既讓人憤怒無奈,又讓人警惕深思。當“新聞”的當事人是職業演員,當“新聞”的情節是劇本,當“新聞”的目的是為爭奪受眾的眼球……這樣的“新聞”,吸引的點擊量是罪惡的,帶來的關注度是邪惡的。“新聞”背後的推手,不僅突破了社會公眾能夠容忍的道德底線,也違反了法律法規。

  “行銷新聞”的製造者和傳播者都應受到批評和處罰,但媒體之責呢?正如北京參考網聲明中所説:“對新聞把關不嚴,管理制度執行不力,致使虛假新聞得以傳播”。為了追求點擊率、關注度,一些網站樂於將奇聞逸事置頂;為了搶抓首發,一些官微放鬆了核實把關的職責;為了拉粉造勢,一些媒體甚至為弄虛作假者提供舞臺。這些問題值得反思。

  其實,鑒別虛假行銷新聞很多時候也不算難。這類“新聞”,何時、何地、何事、何因、何人的新聞“5w”要素缺東缺西,新聞轉載的來源很是可疑,核心事實也常常缺少多信源支撐。就以“萌妹子陪遊”來説,全文轉述當事人網帖,卻沒有對當事人進行身份確認和深入採訪,而“挖掘機”新聞,提到上海普陀區某派出所卻並未具名,僅這些簡單事實就足以讓人懷疑其真實性。或許,這的確只是個別編輯“把關不嚴”,但類似的情況多了,就必須多問問:是不是存在有償新聞、錢稿交易?媒體新聞發佈的管理環節是不是存在漏洞?對假新聞的網際網路管理是否應該建立聯動機制……

  對媒體來説,要贏得受眾信任,需要多年努力。媒體的權威是靠一篇一篇報道累積起來的。一旦失實,就會導致成果盡毀,被公眾質疑乃至拋棄。把新聞當行銷,把發稿當交易,這樣的“行銷”新聞大行其道,帶來的惡果就是降低新聞界公信力。正如一位得知真相的讀者所説,“感覺不會再愛了”。當讀者不再愛你,受眾總質疑你,新聞報道影響社會、引導輿論、凝聚人心的作用就無從談起。

  下個月,我們將迎來又一個記者節。節日越近,“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就更應銘記。堅持真實、剷除虛假,還需繼續努力!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