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個人認為,每每提起楊婷,人們總會不由自主將她與孟京輝連在一起,這對於一位已經擁有多部優秀原創的新銳導演並不公平,但無法否認的是,楊婷的導演確實與孟氏戲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種聯繫在其新作《我的妹妹,安娜》之中表現尤甚。那些對劇情推進可能並無因果作用,但足以營造抓人劇場感的文藝金句、誇張調度、日用品道具、戲謔化的臺詞與表演、現代舞蹈與音樂、影子與視頻投影、當代藝術般的制景設計,乃至演員的整體表演風格……幾乎所有孟氏戲劇的必需品,仿佛在《我的妹妹,安娜》中又完成了一次異地重聚。
全劇演員靜如處子動若脫兔,舞臺自由度令人酣暢過癮,“孟門”演員上臺前必起的“酷范兒”他們一律裝備。尤其兩位曾經的孟門女演員表現超群,對其他演員起了頭雁作用:三姐趙紅薇已徹底修煉到演啥是啥、渾身是戲的“不瘋魔不成活”境界,比當年在老孟帳下更加閃耀;而久別舞臺的吳越雖是非典型的孟氏風格,但她那張神奇的面龐或喜或悲或笑或顰都有抓人心尖的強大吸引力與説服力,於是做什麼都合理,身材柔弱卻提領全場,一如往昔老孟帶出的第一代明明。
模倣孟氏戲劇並不是罪過,孟導慣常玩得興起,效倣者亦非不能穩紮穩打。當我們專注于“場”的尺度便可看出,楊婷為了每一段落完整紮實的呈現效果,對舞臺元素的使用其實相對克制節約,並沒有走上孟氏戲劇近幾年資訊量過於冗雜的彎路。作品在靜動戲、獨群戲之間交替,靜場戲譬如獨白投影,動場戲譬如舞蹈搖滾,元素二三而已,風格內聚,情感鮮明。於是,創作者的才華便在每場得到匯集與釋放:靜時深情似水,安娜娓娓道來淚不自禁;動時熱情如火,配角口若懸河滿場翻飛。創作者仿佛也成了敢愛敢恨的安娜,因愛冰凍,因愛燃燒,觀眾也便感同身受,寒熱難逃。
但是,當《我的妹妹,安娜》每場串在一起時,各個段落自成一體的精彩卻缺乏有機的前後聯繫。本劇的文學性仍停留在簡述安娜的愛情悲劇層面,並沒有做太深的挖掘,原本力圖達到的“哥哥視角”也未有特別呈現;留下的空白,只好由視聽性來彌補。面對這種局面,導演雖然抓住了“樹木”,在具體場景下將團隊的文藝與酷炫才情釋放到極致,但面對“樹林”卻缺乏一以貫之的佈局,致使作品沒有足夠的合力與深度留給觀眾更多縈繞心頭的迴響,最終讓作品顯出跳躍與雜糅,向近年來也深深困擾孟氏戲劇的浮誇與矯情滑去。楊婷確實通過自己女性的沉靜讓孟氏戲劇在小尺度下得到頗為成功的改良,但在大尺度下,很遺憾,這一次她與老孟還是陷入了同樣的困局。(奚牧涼)
■微評
@窩窩愛-蘭:《我的妹妹,安娜》臺詞説:“生活的魅力與美感都是由光明和陰暗組成的,我們不能只接受其中一面!”托爾斯泰偉大的劇本靠的是高度,而他那麼高,卻還可以看到安娜。安娜是那類略帶矜持實則內心狂野、放縱起來如燎原之火的女子,很適合吳越演。而這類女子愈美好,對她的毀滅就愈有力量。
@Michelle-咪:從很早以前《戀愛的犀牛》的第一任明明,再到今天的《我的妹妹,安娜》,吳越的表演依舊熱烈,風采依舊如昔!
@記憶罐頭_厚道寶:《我的妹妹,安娜》形式很孟京輝,節奏平緩沒重點,後面的大姐和妹子一直嘀咕沒看懂。這戲還真不是那種即使沒出現周樸園你也知道講的是《雷雨》那種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