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後會無期》不是新電影類型

時間:2014-07-30 08:19   來源:京華時報

  《後會無期》是韓寒標誌性風格的作品,但對於電影從業者以及影迷來講,《後會無期》無法被稱之為一部新電影類型。它的散文化、抒情詩化,使得它在形式上只是一篇“散文”。回避它的文藝片屬性而拿裏面為所不多的商業元素大加行銷,是為了更多的票房回報,但這掩蓋不了它是一部不折不扣文藝片的事實。

  有人説,以《後會無期》為標誌,傳統電影思維已經徹底落伍,電影市場迎來了觀眾更新、創作理念革新的時代。這個説法不無道理。從徐崢、趙薇的電影在票房獲得巨大成功之後,國産電影市場就進入了誰也看不懂的時期,更多非職業、高票房導演的出現,讓電影業“亂拳打死師傅”的事件頻出。郭敬明和韓寒這兩位作家介入電影圈做得風生水起,尤其是在電影行銷方面,完全將電影老炮們扔在了身後,電影業正更多地被新人導演所引領,“新電影人”對市場的刺激,正在掀起連鎖反應。

  每個新導演都能夠狠撈一筆票房,在於觀眾需要新鮮感,第五代和第六代已經帶不來新鮮感,單憑片名就能揣摩出他們要拍什麼。北上的香港導演也帶不來新鮮感,對內地市場的迎合讓他們失去了自我。那些從來沒當過導演的明星,被寄予了厚望,哪怕公映之後被證實電影品質不過如此,仍阻止不了觀眾繼續把視線投往下一位蠢蠢欲動的新人。

  新導演的特長不在於電影而在於行銷,從趙薇動用圈內多年關係推動《致青春》成為話題電影,到韓寒用盡網路行銷新手段炒熱《後會無期》,新導演更像一個行銷高手而非創作達人。在整個作品的鏈條形成中,行銷被放在最前端,而作品卻成為最末端。走進影院的觀眾,同樣也會被行銷洗腦,把所謂的“金句”當成電影的價值,忽略電影創作流露的缺陷與弊端。

  所以,以《後會無期》前推,那些贏得高票房電影的成功,並不意味著傳統電影思維的沒落,只説明,在“行銷至上”的當下,明星操縱娛樂的能力被放大了。

  所謂的創新,體現在電影個性的變化和時代氣息的融入,以及電影裏灌注的精神內容。若説表面華麗、內容蒼白的電影,或者反情節、無故事的電影,會是日後電影創作的主流,誰都不會相信。

  快速成長中的中國電影市場,正在以其巨大的包容性,來容忍一些電影的“胡作非為”,一旦等到這個市場進入成熟期,好電影必然回歸本位,不以票房為唯一目的的作品會重新得到觀眾的追捧。(韓浩月)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