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戲曲回家的路

時間:2013-11-13 15:30   來源:人民日報

  戲曲的保護傳承,不僅僅是數量有限的專業院團、專業戲曲工作者的責任,更要依靠民間、民眾的力量,而後者恰恰是戲曲保護傳承的生命力所在

  戲曲起源於民間,它保存著地方語言和世俗風情,是一個區域、一座城市的文化記憶。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説:“一旦失去文化記憶,我們便難以找到回家的路”。因此,在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戲曲大賽期間,我們不得不提及戲曲的保護與傳承。

  現在中國的大部分戲曲劇種都是世界級或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戲曲文化雖有升溫,但目前仍然是困境重重。

  隨著文化樣式的多樣化,戲曲觀賞群體一部分流向其他文化樣式,這也是一種文化樣式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如何在小眾人群中保護和傳承戲曲藝術、並致力於戲曲觀賞人群的擴大是當代戲曲人的課題。

  快節奏的生活和豐富絢麗的文娛活動使年輕人離傳統的戲曲越來越遠。只有找到傳統戲曲與當代人審美取向中的共性,使傳統戲曲在年輕人中傳承下去,我們的戲曲藝術才會有未來。

  但創新不應背離戲曲藝術的規律和形式,因此,傳承和創新之間度的把握是最難的。很多人都在做著努力,不管成功與否,這種創新的精神都應該肯定。

  上海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移民城市,不同地區的移民在上海紮根,也將不同地方的戲曲傳入了上海。上海雖然戲種多,但是只要有,水準都很高。不光本土滬劇人才濟濟,昆劇、京劇、越劇等陣容也很強大。可以看到,哪個區哪種戲曲繁榮,群眾戲曲團隊水準就會相應高一些。

  上海創辦市民文化節,一方面為市民從觀賞者上升到自我欣賞、自我展示層面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文化節為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戲曲提供了極好的平臺。非遺的保護傳承,不僅僅是數量有限的專業院團、專業戲曲工作者的責任,更要依靠民間、民眾的力量,而後者恰恰是戲曲保護傳承的生命力所在。不忘回家的路,應該植根于每一個中國人的生命意識中。上海市民文化節,為我們尋找回家的路樹了一個很好的路標。(本報記者曹玲娟根據上海市劇協秘書長沈偉民在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戲曲大賽期間的講話整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