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承載了太多需求

時間:2013-04-18 14:53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在《人民日報》和中央電視臺聯手痛批那些充斥著“牛鬼蛇神”的“打鬼子劇”後,這一話題迅速成為熱點,足見廣大具有正確價值觀的“人民群眾”對它的反感已經壓抑很久。

  從射箭攔子彈、徒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到村姑全裸敬禮抗戰紅軍戰士、女俠遭鬼子強姦後,身體像充足電的馬達一樣,一舉幹掉一個排的日偽軍……按照《人民日報》和央視的説法,所有這些離奇的情節都折射出眼下抗日曆史題材影視劇的“武俠化”、“玄怪化”、“言情化”……簡而言之,就是娛樂化,而它的同義詞是庸俗化。“投資方和電視臺,為了收視率而肆意塗抹嚴肅的歷史,將原本應當是很好的愛國主義教材,篡改成了迎合一部分觀眾低俗口味的愚昧主義……”

  對此,我當然同意,最讓我不滿的倒不是“打鬼子劇”的胡編亂造,而是它的鋪天蓋地、一統熒屏。只要稍微瞄幾眼各地的電視劇頻道,就會發現,眼下中國的電視劇雖數量巨大,但題材無非三種——其中最主要的是抗日(諜戰)片和清宮戲,剩下的第三類則是一些只有幼齒觀眾看得下去的當代都市言情劇。而如果你在每天的黃金時段拿著遙控器輪番調臺,你會覺得,各個衛視的抗戰劇情節,甚至都能直接連上!

  《人民日報》和央視的統計,明白無誤地證實了這一點:2012年,全國主要電視頻道黃金檔共播出200多部電視劇,其中涉及抗戰及諜戰的超過70部。2013年前3個月,即將或已經投入拍攝的抗日劇就有30多部。我的一位生活在杭州的作者朋友前段時間去了趟著名的橫店,回來後告訴我,他在那裏看到的除了“鬼子”,就是“赤匪”。

  這就是中國電視劇産業的貧血現狀。然而,恐怕很少有人會認為,中國的電視劇投資者、製作發行人、編劇導演和電視臺負責人,統統都是思想覺悟如此低下、想像力如此貧乏、審美趣味如此庸俗。假如“打鬼子劇”的總量減少到現在的1/10,還會有那麼多爛片嗎?

  抗戰劇的“武俠化”、“玄怪化”、“言情化”,正在日益朝暴力、迷信和色情的方向豪邁前進,恰恰説明,本來只是電視劇寬廣領域中的一個類型(歷史戰爭劇)的抗戰劇,承載了觀眾太多的娛樂需求。甚至可以説,它承載了觀眾對電視劇的一切期待,從嚴肅的歷史和戰爭本身,到動人的愛情與陰謀,直至等而下之的暴力、色情、玄怪……無奈的編劇和導演們都在動足了腦筋,把上述所有內容,一股腦兒硬塞進“打鬼子劇”這件狹窄的外衣中。如此,則東施效顰乃至削足適履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

  之所以會讓抗戰劇挑起電視劇所有的功能(包括教化和娛樂),是因為這樣做經濟風險最小。熟悉中國影視管理體制的人都明白,目前的審查機制,很可能讓一部投入了鉅資精心拍攝的優秀影視作品,一輩子躺在積滿灰塵的片庫裏血本無歸。如果你站在投資人的立場上設想一下,除了胡編亂造的清宮劇、光怪陸離的抗戰劇和浮光掠影的都市劇之外,還有哪些題材是可以隨意投拍而不必擔心審片時被“槍斃”的?“地雷”無處不在,而最讓人束手無策的還在於:這些禁忌的邊界極其模糊,時松時緊,甚至無規律和章法可循。

  説起來真是具有反諷意味,主管部門設置這些紅線及審查機制的初衷,是為了讓中國的影視文化産品弘揚和傳遞正確的價值觀。然而,誰能想到,低俗的“打鬼子劇”,卻走到了這種初衷的反面。

  正統的衛道士們並不擔心抗戰劇和諜戰片在數量上的氾濫,他們很可能希望看到這些具有“教育”意義的主旋律故事,更多地覆蓋電視熒屏。遺憾的是,眼下抗戰劇和諜戰片的內容,已經完全演化成了“主旋律”的反面。而在對其進行反思之時,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是:現在的審查制度如何改變,以使其真正有利於優秀影視劇的繁榮。

  回到“打鬼子劇”本身,儘管我們不應將責任盡數歸咎於中國的影視劇工作者,但他們的工作成果在客觀上的確是令人非常擔憂的。那些充滿兇殘的暴力想像的仇恨意識的“打鬼子劇”,實際是在教唆犯罪。如果再過50年、100年、甚至更長時間,當我們的後人審視我們所經歷的這一段思想文化史時,他們多半會認為,很多文化工作者,都要為降低了社會的道德水準、智商和情商而懺悔!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