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撕碎歷史神聖感

時間:2013-04-12 13:44   來源:濟南日報

  女子裸體面對紅軍戰士相互敬禮;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手榴彈打飛機;橫店影視城17天“打死”鬼子10846人……基於歷史的抗日劇,竟然被演繹得不但血腥而且魔幻。抗日劇可以這麼拍嗎?央視《新聞1+1》發出這樣的疑問,而這也是觀眾的疑問。

  歷史是神聖的,並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影視劇打造的“夢工廠”。這不比科幻魔幻,留有廣闊的想像空間。歷史的靈魂是真實,過度的演繹只會讓歷史“失真”,讓民眾遺失對歷史的神聖感。

  何為歷史?正如歷史學家麥克內所説:“歷史是人群的集體記憶,而集體記憶是集體的自我認知所必須的。”歷史又有何用?“為了對人性、對人類的前途保持信心”,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羅伯特李將軍有如此論斷。而從充斥中國電視銀屏的“抗日神劇”來看,這種由苦痛代價積澱的厚重歷史,正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變得誇張膚淺。缺少對歷史的敬畏之心,如何讓人們對人性和人類的前途充滿信心?

  也許,歷史以故事的方式還原,才能讓真實的靈魂擁有更加豐滿的軀體。但講故事不是編神話甚至編瞎話,“抗日神劇”將勇士塑造成殺人魔王,不僅僅是在改編歷史,甚至在改造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抗日不是殺人遊戲,而是一場莊重而沉痛的民族保衛戰、家園保衛戰。赤手空拳對堅船利炮並不值得驕傲,恰恰是落後挨打血淋淋的教訓。

  歷史的責任感和神聖感,是一種客觀記憶、靜水流深的態度。撕裂莊重和神聖,演繹魔幻和血腥,“抗日神劇”恰似是對歷史的一場強暴拆遷。血肉模糊的場景裏,散落著完整歷史的殘肢斷體。沒有可以信任和正視的歷史,又如何面對未來?

  對歷史缺乏應有的敬畏之心,這個社會的文化和價值也就難免走向離散和淪陷。當下道德為何淪陷、價值緣何迷失?就制度而言,乃法治精神迷失所致;就歷史觀而言,乃敬畏缺失所致。一個社會,在娛樂至死的“抗日神劇”中看不清歷史的真實面貌,又如何看得清未來的路徑所在?“抗日神劇”撕碎的,是歷史的神聖感,更是現實的真實感,以及未來的清晰感。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