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屏上的抗日意淫只會誤國

時間:2013-03-04 15:00   來源:羊城晚報

  最近,《人民日報》對中國盛行的抗戰劇提出尖銳批評——“武俠化偶像化鬼子臉譜化”的實質是消費主義文化邏輯影響和侵襲的結果,是商業和利益至上的結果。權威黨報此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長期以來,抗日劇是中國電視熒屏上的東方不敗。隨著釣魚島爭端的升級,有些愛國青年不斷發出憤怒的吼聲,對著鄰居的中國造日本車摩拳擦掌,欲砸之而後快。

  但隨著政府不斷借助主流媒體發出理性愛國的聲音,個別損毀別人私家車的愛國流氓被繩之以法,目前較現實的一個途徑便是每天坐在電視機旁,看我八路將日本鬼子殺得片甲不留——當然,現在也更多地出現了國軍浴血奮戰的身影。

  宣傳抗日、勿忘國恥、振奮民族精神無可厚非,但發展到無視事實,全民意淫就相當值得警惕。

  最近傳出一個具有黑色幽默的新聞:據不完全統計,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2012年使用群眾演員共計30萬,其中60%演過“鬼子”;全年48個劇組在“抗日”,一人最多一天死8次,一部30集電視劇至少拍攝4個月——這樣一算,橫店去年“消滅鬼子”接近10億,攤開來可繞地球兩圈。

  其中一個26歲的“橫漂”史中鵬近日突然成了網路紅人,2012年,他總共參與演出了30多部抗戰戲,演了200多次日本兵,最多的一天“死”了8次。“鬼子”演多了,他自然而然就總結出了一套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越猥瑣越好”。在這些抗日劇裏,日本軍人總是很猥瑣,常常衣冠不整,留著小鬍子,一臉邪惡,見到女人就流口水喊著“花姑娘”,見到好人就喊“八格牙路”;而在英雄們面前,他們不到5秒便抱頭鼠竄,大呼“饒命”。他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什麼時候能演一回八路軍戰士。

  這樣簡單的愛國情緒宣泄讓人想到義和團式的刀槍不入,在人文素養欠缺、尤其是文史知識匱乏的青少年會産生嚴重誤導。他們會錯誤地認為,在那個血雨腥風、極其殘忍的抗戰年代,搞定武器裝備先進、戰術領先的日寇如同電子遊戲打通關那樣輕而易舉。

  這無形中會貶損抗戰勝利的意義和價值。要是如熒屏那樣“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中國怎麼會付出2000萬同胞的生命,正面戰場的國軍怎麼會損耗超過400萬部隊?更遑論南京大屠殺無辜被屠戮的30萬同胞。

  面對抗戰,這些年中日兩個大國都在採取極端的方式面對真實的歷史——戰敗國日本在右翼勢力主導下一味地欠抽似地忽視事實,玩命掩蓋真相;戰勝國借助熒屏和主流宣傳渠道片面誇大戰果。

  也許日本的不懺悔、不道歉是整個事件日益嚴重的主要誘因,但如果用一個謊言去對抗另一個謊言,只會使真相蒙塵,反而會授人以柄,為日本極端民主主義者提供繼續造謠的論據。

  有人會辯解:日本人掩蓋的是事實,中國不過在拍愛國劇。但別忘了,歷史劇可以虛構,但總體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原貌卻不容踐踏和詆毀。否則就是另一種不負責任的偽飾和戲謔——無論其動機多麼崇高和動人。

  平心而論,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國迅速崛起,GDP已經將強悍的近鄰日本甩在身後,但隨之而來的是社會矛盾的激化,和信仰缺失下的貪腐橫行和全民浪費,當務之急不是繼續頌揚發展的偉大成果,而是居安思危,強化憂患意識,多結合歷史和現實去宣揚多難興邦的道理。而八年抗戰的磨難和犧牲無疑是一個生動的教材。

  要想實現真正意義的民族復興,就必須習慣從過去的苦難中汲取營養,用客觀審慎的態度面對目前週遭的內憂外患。

  戰敗者日本之所以不願承認失敗,除了國民性的弱點,就是很多日本國民認為:二戰失利主要因為美國蘇聯,而非中國,他們只習慣向真正的強者臣服。那麼,在和平時期,如果中國能利用當前有利的發展局面,銳意推動深層體制改革,從GDP到每人平均GDP實現全面超越,以真正強者姿態和其探討歷史,估計日本被迫承認真相的希望大增。當然,也有下下之選——圍繞釣魚島打響一場局部戰爭,並戰之能勝,但這需要支付更高昂的代價。

  不過,熒屏上的抗日意淫只會誤國——日本人毫發無損,中國愛國青年卻已集體發出勝利的歡呼。這不是自欺欺人,又是神馬?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