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製作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專題

時間:2012-04-09 10:06   來源:新京報

  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4月3日在國家大劇院首演,國家大劇院製作這塊招牌引人關注,之後“全華班”的演出也構成重要話題。事實上,這出大劇在演出之前已經吸引了太多眼球,如今大幕已然拉開,答卷也已經交出,而觀眾的反響,則趨向兩極。

  輝煌 回歸傳統的視覺盛宴

  儘管瓦格納歌劇製作的世界潮流無不“舊瓶裝新酒”,以致“導演戲劇”的實驗和折騰,盡顯其能地刺激觀者眼球並挑戰想像力極限,我還是期待開幕四年多的國家大劇院出品的第一部瓦格納歌劇是一部回歸傳統之作。也就是説面對國內並不成熟且有待培養的瓦格納受眾群,原典主義的詮釋雖然少了啟迪性的新意,卻不會造成“邂逅”的心理障礙。

  所謂傳統或者原典式的導演理念並不是一味回到瓦格納時代的舞颱風貌,正像去年國家大劇院製作的普契尼歌劇《托斯卡》一樣,故事的背景並沒有穿越時空,但舞美的創意和設計充分凸顯了現代感甚至加入時尚的元素,令到場觀眾在迅速融入劇情的同時,也過了一把現場感受當今世界歌劇舞臺虛實結合、動靜相宜的視覺衝擊癮。《漂泊的荷蘭人》毫無疑問沿襲了《托斯卡》的思路,第一幕兩艘實體大船質感鮮明,造型誇張而有震懾力,神來之筆是光影多媒體的無縫渲染,將影像高科技與舞臺實體高度融匯。如果説第一幕的舞臺還少了一些靈動或者説僅僅突出了視覺衝擊而少了觸及心靈的格局,那麼第二幕的精彩足以令人擊節拍案。置於大海懷抱的平臺,當森塔與荷蘭人佇立凝視的時候,屋頂和墻窗都靜靜隱去,這個靈感顯然與拜羅伊特2000年版的《女武神》第一幕冬日已逝,春風吹開了門扉的意象有內在關聯,心靈的放飛和歸屬是需要一種物理形態來表現的,它推波助瀾的力量正是今日戲劇舞臺最成熟最有功力導演所格外倚重的。

  我唯一感到不能適應的是導演對結局的處理,讓森塔在驚心動魄的激情表白中登船與荷蘭人相擁,可以説完全違背了瓦格納的主題意旨。瓦格納要刻畫的是女性通過犧牲來使男性獲得拯救,然後共同達到超凡入聖之境。既然製作走的是回歸傳統路線,那為何還要一個違背原旨的大團圓結局呢?這毫無疑問使戲劇的力量大大削弱。我在第三幕一開場就尋找森塔縱身一躍的位置,因為我希望《托斯卡》中那驚心動魄的縱身一躍能夠像吳宇森的小白鴿一樣,成為德爾莫納科的符號在《漂泊的荷蘭人》中再現,結果苦苦等來的卻是森塔拿到了船票,一個溫吞的收場。

  作為國家大劇院的第一部瓦格納歌劇,大劇院管弦樂團的整體表現極其優秀,自始至終保持穩定而充滿激情的狀態。音樂總監呂嘉流暢而不失張力的調度處理,使我們欣喜地看到,我們的指揮完全具備駕馭瓦格納的能力,其水準並不輸于歐美一流歌劇院。

  也許我們的弱項仍在歌手,在這個製作的首演陣容裏,荷蘭人卡哲利和達蘭德船長魯特林是大獲成功的保證,魯特林從來都是一位偉大的達蘭德船長演唱者,在此不贅言。我對托馬斯卡哲利了解不多,但我認為他是我們時代非常出色的荷蘭人演唱者,他的聲線陰柔儒雅,清澈而富質感,充滿知性的魅力,這正是新時代對荷蘭人性格特徵的新定位。

  不能不提到國家大劇院合唱團,曾經我在和拜羅伊特瓦格納節日匯演總指導沃爾夫岡瓦格納的交談中知道,上演瓦格納歌劇的最大困難是合唱隊的水準,他尤其以為《漂泊的荷蘭人》、《唐豪瑟》、《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和《帕西法爾》僅就合唱而言,排演難度極大。大劇院年輕的合唱團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脫胎換骨,交出如此令人滿意的答卷,特別是男聲合唱,聲音構成、表演狀態和氛圍把握一定會讓來自外國的合唱指導感到驚喜。 

編輯:樊玉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