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投資:遊戲危險,謹慎靠近

時間:2012-05-08 10:09   來源:中國青年報

  投資電視劇比投資房地産回報快

  投資電視劇,門檻之低眾所週知。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一般20集左右的電視劇其拍攝成本大約在千萬元左右,室內情景劇200萬元就可以搞定。而且,投資電視劇一不需要購置固定資産,二不需要養專業隊伍,只要找個好劇本,拉幾個大牌演員,拍出來賣給電視臺就能領到錢。這樣一來,在一些投資者看來,投資電視劇比投資房地産的回報期還要快:一個房地産項目從拿地到報批,到最後建設、銷售至少需要3年,但是投資一部電視劇最多1年,如果有幸能在央視播出,那就一定穩賺。

  相關資料顯示,目前電視臺採購版權均價為120萬元~150萬元/集,比兩年前翻了一番,而熱門影視劇的網路版權價格更是從1萬元/集飆升到100多萬元/集。自廣電總局去年10月底下發“限娛令”後,各大電視臺都加大2012年定制或者購買獨播劇的力度。有消息稱,湖南、安徽、江蘇、浙江、深圳、東方六大衛視2012年電視劇採購投入預計超30億元。

  電視臺及視頻網站頻頻爆出的這些收購價,強烈刺激著手中握著大把錢的人們。

  而另一方面,近年來,房地産不景氣,股市低迷,因此,地産商、煤老闆等外行人轉做電視劇的不在少數,大量資本進入影視圈淘金,電視劇製作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不差錢。

  至於這些熱錢投資電視劇的目的,一個比一個明確:或是拿出部分宣傳費用將企業的經歷拍個電視劇,權當投了廣告;或是抱著賭徒心理,有棗沒棗先摟兩竿子再説;還有的乾脆就是出於某種目的想捧紅某個演員。

  熱錢的涌入,表面上把這個行業搞得很熱鬧,但實際上卻讓市場變得扭曲。“血本無歸”、“傾家蕩産”是血淋淋的事實,“看起來很美”的影視行業,正露出血腥與殘酷。

  首都廣播製作業協會會長、導演尤小剛用“虛火”來形容電視劇市場,“上市影視公司需要擴大産量,房地産商、煤老闆紛紛投資,各種資金都往這裡頭扎。但播出機構卻屈指可數,産量不過剩才怪。”

  在我國,一個電視頻道60%左右的廣告利潤來自電視劇,可見電視臺對電視劇的依賴程度。但在産能嚴重過剩的形勢下,電視劇就處在買方市場。像央視和各大地方衛視經常有突發性節目調整、政策變動等,一些電視劇只能被擱置或取消播出。

  國産電視劇的市場化運作始於上世紀90年代,目前,市場領域産業鏈倒置的現象還比較嚴重。一直以來,電視臺方面可以花70%的錢買到100%的作品,一旦拖欠劇款,就會導致投資方的資金遲遲無法回籠;另外,國家宏觀政策調控的變化以及港臺劇、韓劇的衝擊等因素,都使得電視劇投資充滿變數。過去幾年中,已經有包括“涉案警匪”、“婚外戀”、“戲説歷史”題材在內的數百部電視劇,由於政策性因素而“胎死腹中”,數以億計的資金就此白白流失。

  在這樣的投資格局中,每部電視劇的投資,都像一場不問輸贏的豪賭,而這正是電視劇投資的風險所在。另外,由於正處於從計劃色彩濃厚的“事業化”向完全競爭的“市場化”轉型,對中國的電視劇生産製作而言,諸多不確定因素都將影響其投資回報率。

  數字最能説明問題。《三聯生活週刊》2010年4月12日在《中國電視劇30年盈利模式之變——投資人與買手背後》這一報道中披露了一組數字:近年來,中國每年投給電視劇的資金高達50億元,但創造出的産值不足17億元,有一多半的錢不知去向。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