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是個好主意

時間:2012-05-02 10:29   來源:紅網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現場交流活動在徐匯區園南中學舉行,會議由市文廣局、市教委指導,市非遺中心及徐匯區有關部門共同舉辦。今年起,市中小學將普遍推廣“非遺”進校園活動,對中小學生開展相關的“非遺”教育,促進“非遺”的保護傳承。(4月30日《東方早報》)

  “非遺”進校園是個好主意!

  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産都面臨消逝的危機,很令人擔心得不到及時保護而面臨失傳。尤為糟糕的是,一些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幾乎不為當地人所知,尤其是過上現代化生活的青少年,對“非遺”更陌生更疏離。

  我曾經在網上搜索到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竟然沒有發現多少熟悉的內容,甚至有很多從未聽説過。有幾項列入名錄的地方曲藝,我雖然聽説過,但從沒機會欣賞,即使住在縣城20多年,我也不知道哪曾經演出過。我的學生對這些“非遺”內容基本一無所知。

  關注傳統文化遺産現狀的人都清楚,一些列入保護名錄的文化遺産項目事實上已陷入瀕臨失傳的境地。不僅民俗實物和器物平常難得一見,一些民俗文化活動也趨於萎縮。文化遺産靠什麼保護或者發展?戲要有人看,曲要有人聽。可如此豐富的傳統文化跟大眾文化生活漸行漸遠,僅僅靠列入遺産名錄恐怕難以為繼,至於還想吸引外地人似乎有點勉為其難。

  因此,使本地人先熟悉本地的文化遺産實在是當務之急。不僅僅是在文化遺産日搞一陣子宣傳,地方報紙不妨長期開專欄介紹,地方廣播電視設立專題節目宣傳,逢節慶活動,各地要讓傳統文化內容走街串巷,使本地文化遺産廣為人知、人盡皆知,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比如小城鎮也要重視博物館建設,使廣大群眾都經常跟本地文化遺産多一些親密接觸,我希望各地的“非遺”進校園不只是一次表演活動,而要能夠植入校園生活,要讓青少年也能夠通過親身體驗熟悉本地的傳統文化遺産。由此使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活躍起來,深入人心,植根社會,成為廣大群眾生活的一部分。這樣,文化遺産就不只是珍稀動物一樣的“遺産”,更是一個地方文化生活的重要乃至不可或缺的大眾文化,每個當地人都會為本地有這樣優秀的文化而驕傲,當然就會成為本地文化的義務使者,自覺地向外地人宣傳,遠比廣告海吹更有效,更比炮製什麼巨像之類容易為人所接受。

  原本需要特殊保護的文化遺産通過青少年的零距離體驗而重新贏得群眾的喜愛,必然煥發生機永遠新鮮,自然而然就得到發展,何須誰再為如何保護焦慮?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