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十年,蘭花幽香今更濃

時間:2011-05-16 14:31   來源:東方網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佈的世界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19個代表作,崑曲藝術榮登榜首。它為崑曲的保護、傳承帶來了重大的契機,也為崑曲的振興、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上海昆劇團在這十年中更是卯足了勁,做出了史無前例的大貢獻。

  “非遺”十年,是保護崑曲傳統的十年。保護遺産,需要花大力氣“向後看”。文化的多元化發展需要尊重傳統,而傳統同樣存在多元的內涵。“非遺”的意義正是提供了一個讓人能夠駐足傳統、反思傳承的大好契機。十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崑曲保護的投入,保護這個古老劇種的有效機制和工作體系逐步建立。上海昆劇人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覺,抓緊對崑曲文物和歷史資料進行挖掘和整理,一批瀕危的經典劇目得以搶救復生。四本《長生殿》、三本《牡丹亭》的上演享譽海內外。精華版《長生殿》在第四屆中國昆劇藝術節上奪得優秀劇目獎,2010年又榮獲文化部文華大獎的榜首。湯顯祖“臨川四夢”(《牡丹亭》、《邯鄲夢》、《紫釵記》、《南柯記》)的集結上演,在傳統劇目的建設上佔領了至高點。上昆還復排昆劇名劇《十五貫》,整理改編了《蝴蝶夢》,又挖掘搶救了大戲《尋親記》和《喬醋》、《勢僧》、《長亭》、《盤夫》、《離魂》、《花婆》、《樓會》、《辭朝》、《界牌關》、《瑤臺》、《花判》、《出罪府場》、《飯店》等十多個傳統摺子戲,使一些幾近湮沒的傳統劇目重新放射出耀目的光芒。

  近五年來,上昆還先後為蔡正仁、岳美緹、王芝泉、梁谷音、劉異龍、計鎮華、張銘榮和張洵澎八位國寶級演員舉辦了當代名家藝術傳承系列專場演出。在各專場演出中,老藝術家都使出渾身解數,親自定劇目、選弟子、找搭檔,出演最拿手的摺子戲……這件事堅持了五年,鍥而不捨,殊為難得。八場演出,猶如八顆夜明珠,展示了當代崑曲表演藝術的最高水準,既總結了他們的藝術成就和表演經驗,又為青年演員留下了一筆活的遺産,此事惠及後人,對於崑曲的傳承功德無量。據悉,方洋、張靜嫻兩位藝術家的專場也在積極籌備之中。

  “非遺”十年,也是新人輩出的十年。上海昆劇團重視老將,又不薄新秀。他們推出“五子登科”——上昆青年藝術家傳承系列演出,為張軍、谷好好、吳雙、沈昳麗、黎安、余彬、袁國良等青年藝術家舉行個人專場。青年演員又向老藝術家學習了《太白醉寫》、《題曲》、《寫本》、《酒樓》、《望鄉》、《定情賜盒》、《哭監》、《鬧天宮》、《別母亂箭》等多出傳統摺子戲和《血手記》、《司馬相如》、《十五貫》、《繡襦記》、《佔花魁》、《玉簪記》、《邯鄲夢》等優秀大型劇目。老當益壯的王芝泉、岳美緹、張銘榮們,以當年俞振飛和“傳”字輩老師為榜樣,不顧路遠,不計報酬,手把手地帶教上海戲校崑曲班學生,現已涌出了翁佳慧、張莉、姚徐依、倪徐浩、錢瑜婷等一批閃亮的新星。在老一輩崑曲藝術家的親授哺育下,一代昆劇新人成長為臺柱子,順利接過了振興昆劇的大旗。我們欣喜地看到,按照現有的人才層次結構,崑曲人才在今後二、三十年裏不會有斷層之虞。

  崑曲遺産的傳承,當然還要向前看。既要繼承傳統,又不能抱殘守缺、光吃老本。還是這樣兩句話:在繼承中創新,在發展中繼承。《司馬相如》、《班昭》、《傷逝》、《琵琶行》和《一片桃花紅》等一批新創劇目的上演,都是在尊重和堅守崑曲本體特徵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審美觀念和情趣,同樣受到專家和群眾的熱烈歡迎。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世界各國的演出競相登場時,上海昆劇團發起組織了一次“古戲薪傳”的演出活動,把福建梨園戲、山西上黨梆子、川劇這三個古老的“非遺”劇種的頂級藝術家請到上海來,和上昆名家一起同臺連演三場。川劇《醉隸》、《思凡》,梨園戲《大悶》、《裁衣》,上黨梆子《殺廟》、《驚瘋》,崑曲《借茶》、《喬醋》等15齣傳統經典摺子戲爭奇鬥艷,傾倒了上海觀眾。四個“非遺”劇種聯袂登臺,古曲悠揚,為展現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文化的多元與包容,産生了影響深遠的“蝴蝶效應”。

  “非遺”十年,崑曲已逐步擺脫困境。崑曲現在不再寂寞,而是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崑曲不再孤芳自賞,正走進大學,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贏得了越來越多的知音。如今,欣賞崑曲不再是少數文人雅士的專利。十年來,上海昆劇團已到學校、社區、鄉鎮演出並舉辦講座300多場。崑曲劇場裏,這幾年黑髮觀眾漸漸超過了白髮觀眾。不少大學生以欣賞崑曲為時尚,為藝術情趣高雅的標誌。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過去説,此曲只應天上有;現在是,今日人間處處聞。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崑曲如一株蘭花,以其淡淡的幽香,正日甚一日地滋潤著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性情。十年辛苦不尋常,十年成就更輝煌。如果説,過去的十年是值得讚頌的;那麼,展望未來,崑曲這個國之瑰寶的前景將是無限美妙的。(戴平)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