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片不是“狼”,國産片也不是“羊”

時間:2012-02-21 10:36   來源:人民網

  據新華社消息,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定。據美國媒體報道,中國每年將增加14部美國進口大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從13%提高到25%。(2月19日《新京報》)

  對於好萊塢大片,國內製片行業一直有人在喊“狼來了”。如今,美國大片的進口量,將在過去20部的基礎上增加50%的配額,即每年增加14部。同時,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從13%提高到25%。這是不是意味著,“狼真的來了”?

  但以筆者淺見,問題沒那麼嚴重和可怕。美國大片終究不是“狼”,而國産片,也絕不會是“羊”。

  為何要把美國大片比作“狼”呢?美國大片的進口及其數量的增加,是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所達成的協議,我們沒理由排斥。何況,美國大片不過是在國內電影市場佔有一定份額而已。既沒有用什麼非正常手段“欺行霸市”,也沒有想吞掉國內電影市場的意思,有什麼可怕的?

  事實上,美國大片的進口及其數量的增加,雖然有一定弊端,但利還是顯而易見,而且遠遠大於弊的。正如好萊塢研究者周黎明所言,電影貿易的爭端從來不是“零和遊戲”,對美國的好處不一定對中國是壞處,以後中國觀眾能看到更多好的電影,電影院的收益也能增加。同時,還能刺激國內製片公司更加努力,認真拍出品質更高、讓中國觀眾更喜歡的電影。如果單單從生存空間上講,每增加一部美國大片,都會讓國産片少一些公映機會,或者説多一份競爭壓力。

  但是,困難總是要面對的,問題總是要解決的,機會也總是可以把握住的。既然美國大片不是“狼”,沒那麼可怕,那麼,只要我們正視現實,努力從自身做起,並不斷調整思路,就一定能拍出有別於美國大片、同時又深受觀眾喜歡的國産片。要知道,我們並不缺能拍好國産片的導演、演員等人才,諸如導演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演員鞏俐、章子怡等等。而近些年來,好多國産片在國際上産生了很大影響,並獲得了相應的獎項,更讓人看到了希望。尤其近期的國內市場,雖然進口大片一部接一部,但《金陵十三釵》、《我願意》、《高海拔之戀》等國産片,也取得了非常可觀的票房,並不遜色于進口大片。

  當然,作為國內製片行業,除了不能怨天尤人,更應切實檢查自身不足,找準差距和努力方向。必須看到,我們自身的存在問題還是很大的,每年拍出的影片很多,但品質上乘、能讓觀眾普遍喜歡和好評的卻少之又少。為何國産片數量跟品質不能成正比?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但歸根結底,與製作人員心態浮躁、急功近利等是有很大關係的。

  如果説技術差,我們從《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二釵》、《讓子彈飛》等影片中,不也能看到外國大片的影子的嗎?如果説資金不足,《瘋狂的石頭》、《人在囧途》、《失戀33天》等小成本電影,不也相繼取得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嗎?

  看來,國産片不是拍不好,關鍵是怎麼拍!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