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增加進口美國大片不必喊“狼來了”

時間:2012-02-20 14:02   來源:觀點中國

  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定。據美國媒體報道,中國每年將增加14部美國進口大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從13%提高到25%。(2月19日《新京報》)

  對於中國觀眾來説,每年增加進口14部美國大片,是值得歡欣鼓舞的事,同樣是進影院,花費並不比國産影片高多少的票價,就可以欣賞到令人震撼又充滿想像力的好萊塢大片,但對於很多國産製片商來説,不僅會丟失相當一部分票房,更會因此收到更多觀眾的口水,如果對過去進口美國大片形容是一隻狼的話,從即日開始來的就是一群狼,而且相信今後這樣的“狼”來的會更多。

  從心理上來説,把進口大片視為“狼”,明顯是缺乏一種不自信,非但如此,即視為狼,顯然就有了懼怕和“逃跑”心理,報道中一位製片人似乎就已經做好了這種準備,先是認為國産電影“受限制多”,進而又説,國産片是大刀隊,好萊塢是洋槍洋炮,現在“長城”開了口子,希望有關部門創造條件讓大刀隊實力變強。言下之意,既需要政策的扶持,有需要真金白銀的支援。

  應當説,我們現在的國産電影儘管還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但是,整體氛圍還是相當寬鬆的,並且早已經進入了市場化,按照筆者的認為,觀眾之所以對美國大片十分青睞,對國産電影提不起信心,其實根本不在所謂的內容限制,或是“大刀隊”的設備上,如果説是限制,既然美國大片都能夠暢通無阻的進入我國市場,何談本土影片的限制,就拿《功夫熊貓》和《花木蘭》來説,那可是地道的中國本土題材,而且還是動畫片,為什麼人家能拍的那麼好看,本來只是迎合兒童觀看的影片,為什麼讓我們的男女老少都趨之若鶩往影院鑽,這顯然不是所謂“受限制”能解釋通的。

  要説我們是“大刀隊”,人家是“洋槍洋炮”,這更不能讓人認同,可以説,我們國産影片的攝製,無論是拍攝設備還是資金投入,以及名角大腕的片酬,恐怕任何一項都不會比美國大片差,真比作“大刀隊”的話,不是在這些問題上,而是出在創新意識和粗製濫造上,動逐上億的投入,影片放映後獲得多少觀眾認可,相信製片商自己心裏都有數。

  實際上,我們國産影片與美國大片相比,差距究竟在哪,我想原因並不難找,既不是錢的問題也不是設備的問題,更不是演員的問題,即使有所謂的“限制”,也並不是主要問題,關鍵問題還是對觀眾的理解不夠,不能給與觀眾視覺聽覺上以震撼和享受,內容也難以與觀眾形成共鳴,製作上的粗製濫造更是國産片的一大致命缺陷,同時,攝製上缺乏創新,還習慣與向觀眾“講故事”,而不是用新的創意怎樣來把“故事”講的更生動更吸引人,諸如同樣一首歌出自歌唱家嘴裏聲情並茂聽著是一種享受,而出自某些人口中就成了“嚎”,觀眾不僅感覺不到享受,甚至無法容忍。某些製片商説,電影是遺憾的藝術,事實上我們的國産電影令人遺憾的太多,能夠讓觀眾看完電影不覺得遺憾的卻是寥寥無幾。

  我覺得,對於增加進口美國大片,國産影片製作商們沒有必要恐懼“狼來了”,沒有這群狼,顯示不出我們電影製作整體水準上的落後,有了這群狼反而是對我們國産影片提高各項水準的一種督促和激勵,暫時的市場衝擊的確難免,但能夠促進我們國産片提高水準,並進行“有力反擊”,卻是意義非常,同時,淘汰一些習慣於粗製濫造的“大刀隊”更不是壞處,作為中國觀眾,能夠在自家的影院裏看到可以與好萊塢大片一爭高低的國産大片,不只是感官上獲的滿足,心裏也會充滿驕傲,而把美國大片喻為“狼”,自己甘做任狼欺淩的綿羊,用“逃避”來求生,最後還是難逃被吃掉的命運,在這點上,我們製作商們該學學“喜洋洋”,看看“喜洋洋”是怎麼對付“灰太狼”的,從中或許能受到很多的啟迪。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