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習奧會”後的兩岸關係透視

時間:2015-09-28 08:44   來源:台灣網

  2015年9月22日至25日,習近平主席展開了對美國的歷史性訪問。這次訪問是對未來産生重大影響的重大事件。美國總統奧巴馬25日中午與習近平會談後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主動在開場白中表示,在會談中“我也重申了我對於我們基於三個‘聯合公報’和‘臺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的強勁承諾”。結合奧巴馬的表態和近期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表現,未來美國對臺政策走向可能會呈現如下三方面趨勢:

  第一,美國對臺政策沒有改變,對臺政策的框架仍然延續。

  2009年以來,針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態勢,一些美國學者提出了“棄臺論”的説法,並引起了美國學界美國是否要調整對臺政策的討論。但經過深入觀察分析,人們不難看出美國對臺政策局部有所調整,但並未發生結構性改變。美國一直堅持基於三個聯合公報和臺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政策能使美國保持“戰略模糊”,同時能使美國在中國大陸、臺灣之間實行“雙軌政策”,既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又維護在臺灣的戰略利益。這種同時加強美國與臺海雙方關係的做法,使得美國可以通過一個相對模糊的框架始終處於主動的地位,極大地維護美國戰略利益。“一個中國”政策是美國長期以來的對臺政策,未來也會繼續堅持這個政策。

  第二,美國希望臺海能繼續保持和平穩定,不希望臺海出現意外。

  蔡英文訪美期間,蔡英文向美闡述“維持現狀”論並投書《華爾街日報》,表示確保臺海穩定,透過有原則的交流、合作及對話達成兩岸關係的改善。在蔡英文種種努力之下,美國對其接受度相比較2012年大選明顯上升。但另一方面,美國的擔憂仍然存在,主要原因就是蔡英文與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沒有改變,就會危及兩岸穩定和造成中美關係緊張。

  美國對蔡英文個人特質也有所擔憂,從李登輝的“兩國論”到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蔡英文均扮演了重要角色。蔡英文追求的是堅定的理念性“臺獨”,和陳水扁的策略性“臺獨”有著本質上的區別,有損害兩岸穩定的可能性,對此美國無法全部掌控。因此,正如《經濟學家》雜誌指出的,蔡英文無法使美國放心,“美國處於可能的焦慮之中。它不想要被認為干預民主政體的政治。但美國希望民進黨顯示能夠與中國大陸保持良好的聯繫,它不希望捲入衝突,如果中國大陸喪失耐心的話。”

  美國越來越清楚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國多次重申“不要低估維護祖國的統一和領土主權的完整的決心”。另一方面,維持臺海的和平穩定也是美國的利益所在。在習近平訪美前夕,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蘇珊?賴斯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就美中關係發表演講中提到臺灣問題,賴斯説美國的一貫立場並未改變。“我們堅持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與臺灣關係法’的基礎上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美方的基本利益是和平與穩定的兩岸關係,我們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其中賴斯提出“反對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引起了外界的廣泛關注。

  第三,未來中美在臺灣問題上的矛盾可能爆發于美對臺軍售、南海問題和臺灣所謂國際空間問題上。

  由於美國仍未放棄《與臺灣關係法》,未來美國仍會對臺進行軍售。基於大陸與臺灣的巨大軍力差距,美對臺軍售的政治象徵意義遠大於軍事現實意義。但大陸方面為宣示維護主權完整、不受外部勢力干預的決心,勢必會在美對臺軍售問題上有強烈反彈。

  在南海問題上,近年來多位美國官員和學者敦促臺灣澄清“十一段線”歷史,使北京方面接受《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如果民進黨上臺後放棄“九段線”主張,則不但會使中國大陸陷入“單邊作戰”的困境,而且還會使得大陸聲索南海主權的主張失去一定的歷史基礎和法律依據。臺灣淡江大學陳一新教授指出,蔡英文“主政後非常可能採取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外交政策,很難不讓人擔憂她會對臺灣的十一段線或U型線加以澄清,而在明知故犯的情況下破壞兩岸現狀”。

  在臺灣所謂國際空間問題上,由於蔡英文一直回避大陸對臺政策底線“九二共識”,未來大陸在臺灣國際空間問題上很難有所鬆動,而美國一向支援臺灣“有意義地加入國際組織”,中美在臺灣國際空間問題上也會産生矛盾和衝突。(作者:孔小惠 浙江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助理、副教授)

(本文係台灣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