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網評:兩岸向前行 “莫忘初心”是正理

時間:2014-12-29 08:26   來源:台灣網

  面對轉瞬即逝的2014年,兩岸民眾選出了“轉”字作為這一年的“海峽兩岸年度漢字”。對此,網民各有解讀。有人樂觀,認為“轉”字代表兩岸這一年變化巨大,期待新的一年能夠“轉”出好運;有人悲觀,疑惑2014年的兩岸關係時好時壞,根本就是暈頭“轉”向。

  網民們的疑惑其來有自,2014年的兩岸關係的確如過山車般跌宕起伏。馬年春節剛過,習總書記會見連戰、國臺辦張志軍主任與臺灣陸委會王郁琦主委首次正式會面,一切都順風順水地進行著。但僅一個月後,島內就爆發了抵制兩岸服貿協議的“太陽花學運”,大陸網友不明白:臺灣人怎麼這麼不懂我們的“好心”?就在低氣壓瀰漫兩岸之際,國臺辦主任首次登上了寶島,又是一場值得雙方慶祝的破記錄事件!但很快,因為“習馬會”的議題,兩岸關係又變得詭異起來。11月中旬,張志軍主任與王郁琦主委再次在北京握手,雖然不是正式會面,但仍讓我們看到了兩岸關係重回正確軌道的曙光。然而,僅僅17天后,國民黨在臺灣的“九合一”選舉中慘敗,“民進黨要捲土重來了嗎”、“兩岸關係會因此逆轉嗎”等疑問再次充斥網路。

  網路真是一個匯聚各方觀點之地。有人批評臺灣人只顧“小確幸”,缺乏理性思考;也有人認為兩岸分離這麼久,出現波瀾很正常。有人痛批馬當局的“不統不獨不武”放棄了統一理想,才會導致國民黨失去中心思想從而一盤散沙;也有人認為,這次僅是臺灣民眾對馬當局執政不彰的懲罰性投票,並不代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失敗。而筆者以為,這所有的疑問與觀點都應該有一個前提:我們是否還擁有當初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初心”?

  本文所謂“初心”,即“最初的信念”,也就是從2008年兩岸關係開始重大良性轉變之時,兩岸雙方最初的動力與最初的期望。毫無疑問,是兩岸主流民意的推動,讓兩岸關係始終未偏離歷史軌道;是實現和平發展的願景,支撐我們一步步走到現在。這樣的“初心”,説得直白些,就是要讓兩岸的老百姓過上舒服日子,一是沒有戰爭,二是生活富裕。

  “順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這句孫中山先生當年的話語,仍然激勵著今日之中國人。所以,我們在波折不斷的2014年,仍然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會見臺灣客人,“兩岸一家親”、“中國夢”、“兩岸夢”理念流行兩岸;看到了兩岸事務主管部門開啟直接對話,從質上提升了兩岸關係架構的穩定性;看到了新當選的“綠色”臺北市長柯文哲表示臺北跟上海的交流“馬照跑、舞照跳”;看到了國民黨選舉敗後,海協會會長陳德銘仍按原定計劃訪台、兩岸企業家峰會如期在臺北登場……

  許多民意調查結果均顯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勢,早已被兩岸主流民意共同認知。這樣的民意基礎,已註定兩岸關係絕無逆轉的可能。民進黨此次贏得島內22個縣市長中的13席,其身上也不得不肩負起更多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責任。畢竟,讓老百姓過上舒服日子、真刀真槍的救經濟,才是他們的“本職工作”。誰也不能否認:深入推進兩岸經貿合作,是當前臺灣走出“悶經濟”的良方。張志軍主任在反服貿風波後前往臺灣、陳德銘在國民黨慘敗後登陸寶島,都是在表明大陸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信心、誠心與耐心。兩岸間的所有風波,影響的只是交流速度,絕不會影響和平發展的大方向,因為我們都未丟棄那顆最寶貴、最樸實的“初心”。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新亞洲首富馬雲的這句話,在2014年流行于兩岸的年輕網民間。筆者則想説:“兩岸夢”一定要有,因為我們一定能夠實現!“不忘初心,方得始終”。2014年,兩岸關係前行路上的顛簸性加強,也對我們更加理性地站在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處理彼此的關係,提出了更高要求。只要我們遵循歷史發展的方向,只要我們不忘最初的信念,只要我們願意彼此靠近、相互理解,就一定能夠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到那時,我們便能驕傲地向世界宣佈:看!我們中國人團結起來的力量,有多強大!(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