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赴臺:一次“帶著耳朵”的傾聽之旅

時間:2014-06-25 08:14   來源:台灣網

  香蒜龍須菜、藥蔗豬腳、椰奶南瓜、百香芭樂汁……這是曾經歷莫拉克風災夢魘的高雄市五里埔小林村村民為即將到來的大陸朋友準備的午餐,每一道菜都是利用小林村周圍生産的在地風味食材料理而成。

  的麼面、石板片烤山豬肉……這是新北市烏來地區的泰雅鄉親為來自大陸的客人精心準備的風味餐,東道主熱情的表示:“到時候我們會好好地跟他介紹我們原住民的一些文化、美食。”

  這位即將抵達臺灣的大陸客人,就是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小林社區發展協會理事葉秀霞表示:盼張志軍主任親臨能好好品嘗。烏來裏里長林春雄與烏來區原住民總頭目林英鳳也都表示:張主任遠道而來,大家都是炎黃子孫,跟兄弟一般,“當然歡迎!”

  就像這些臺灣基層民眾準備的充滿當地風情的菜品一樣,張志軍即將於今天開啟的臺灣之行,也是要到最最充滿“臺味兒”的普通老百姓中去,感受他們“迎親戚”般的熱情,傾聽他們真實的聲音。依據島內最新民調顯示,51%的人歡迎張志軍來臺訪問,35%的民眾表示樂觀其成。這也顯示,儘管目前島內對於兩岸關係發展仍有一些雜音,但總體上兩岸和平發展是得民心、順民意的,很多臺灣民眾是願意將自己的心聲傳遞給張主任聽的。

  臺灣《工商時報》社論説:當前兩岸關係領域很流行的一句話——“兩岸一家親”,它的真諦就在於兩岸雙方相互充分理解,如此才能彼此相互照顧,這是解決當前兩岸問題的最好方法。張志軍此行,就是一次“帶著耳朵”的傾聽之旅,就是一個想要促進兩岸更多理解的誠意之旅。觀察張志軍行程即可發現,其在臺灣的活動有一半安排在臺灣中南部,4天中有3天都和基層民眾互動,還會在義守大學與兩岸學生座談。兩岸學者表示,這充分反映大陸越來越注意到加強與臺灣中小企業、中下階層民眾、中南部地區、青年“三中一青”的交流。除了能更多的傾聽臺灣的聲音,國臺辦主任第一次實地參訪台灣,當然也有助於臺灣民眾全面了解和把握大陸的對臺政策,很多臺灣基層民眾和青年對於大陸只是被刻意誘導下的誤解,如果彼此能多些這樣親密接觸的雙向溝通,再大的歧見也一定會在善意與親情中得到化解。

  今年3月臺灣發生反服貿學運後,大陸高層在多個場合多次表達了願意傾聽臺灣各界不同民意的願望。張志軍主任更是勤走基層、深入臺商臺生的真實生活:曾在杭州城飄灑的綿綿細雨中與臺商如街坊鄰里在巷口閒談般圍坐在一起,聊他們最關心、最在意的問題;也曾在浙江大學略顯嘈雜的食堂裏與臺灣學生們圍坐一起,在邊吃邊聊中感受彼此的誠意;還曾在第六屆海峽論壇期間,親自走訪福建莆田、泉州等地,與兩岸基層民眾交流互動。至於這一次的臺灣之行,張志軍更是將直接深入到臺灣基層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中去,這對於大陸今後對臺政策更貼近島內民意、減少誤判,必是好處多多。

  張志軍主任此次訪台,是對臺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2月訪問大陸的回訪,是落實兩部門建立常態化聯繫溝通機制的重要一步,亦是1949年以來大陸對臺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首次訪問臺灣,對於持續推進兩岸交流機制化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無論是傾聽臺灣的聲音,還是傳遞大陸的善意、親情,都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的向心力。張志軍首次訪台,預示著一個成功的開始!(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