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虐待史觀與民進黨的自虐史觀

時間:2014-02-11 08:29   來源:台灣網

  日本和臺灣最近不約而同修改了歷史教科書內容。日本政府把釣魚臺及竹島正式列為其“固有領土”,這主要是因應安倍政府近期的“去中國化”政策,此舉被外界視為是日本“去亞洲化”的序曲。在臺灣,臺當局“教育部”則調整了日本殖民時期的用語,以強化臺灣的主體性;這項修改主要是在“去日本化”,卻被民進黨批評為馬當局在推動“去臺灣化”。

  臺灣《聯合報》11日社論説:日本為了抹飾過去在中國大陸犯下的罪行,不惜與全亞洲對抗,媒體形容這是一種“虐待史觀”。相形之下,民進黨為了達到“去中國化”的目的,而不惜採取日本的視角來看待臺灣,把“去日本化”等同於“去臺灣化”,則可視為是一種“自虐史觀”。

  一直以來,日本右翼始終認為二次大戰後的日本教科書過度誇大了日軍的侵略暴行,而忽略了日本對於殖民地的“開拓建設”,以及散播民族自覺的“良性”一面。例如,右翼認為,所謂的南京大屠殺,從無確切的統計數字;強徵慰安婦,則是戰爭期間的合法舉動。右翼甚至認為,日本政府把這些具有“爭議”的史實,列入中小學的歷史教科書,這是一種“自我虐待”的歷史觀。

  安倍上臺後,便企圖改變這種較具反省意識的史觀,為侵略史翻案卸責;這種氛圍一旦形成,“侵略有理”的言論便排山倒海而來。例如,安倍聲稱靖國神社“無英雄”,為自己參拜神社的行為取得正當性;日本NHK會長籾井勝人説,慰安婦是任何戰爭國家的“必要性行為”;日本著名作家百田尚樹説,南京大屠殺只是蔣介石的一種“國際宣傳”手法;文部省更修改中學教科書,正式將釣魚臺及竹島列為日本的“固有領土”。

  可見,日本為了擺脫反省認錯的歷史,卻使自己向“虐待史觀”推進;它的歷史教科書把侵略行為正當化,把日本對被它侵略過的亞洲國家與人民的暴虐殘害視為“協助開發”和“文明教化”。令人遺憾的是,當日本試圖走出過去的“自虐史觀”,民進黨卻掉進了“自虐史觀”的黑洞。

  從過去以來,民進黨在“聯日抗中”的大旗下,不知不覺形成一種扭曲的歷史觀。在意識形態上,它把日本“殖民統治”視為臺灣“本土化”的一部分,更把日本“皇民化”政策看作是臺灣本土意識的神主牌。林佳龍在擔任民進黨秘書長時接受“美國之音”訪問,便説出多數臺灣人覺得“讓日本人統治比國民黨執政還舒服”的話;也難怪,民進黨會堅決反對將日本統治臺灣稱為“殖民統治”。

  在外交政策上,民進黨把“親中”視作等同“反日”;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宣佈將釣魚臺國有化時,蘇貞昌竟説“臺日核心利益是一致的”;當安倍參拜靖國神社時,民進黨則是噤若寒蟬。可見,民進黨非僅從日本視角看臺灣,更從日本的立場看世界。

  這次臺灣高中歷史教科書新課綱修訂,民進黨反對將“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這是刻意抹飾日本殖民臺灣的史實;民進黨反對將“大東亞共榮圈”加入“侵略”的字眼,這是否認日本侵略亞洲的事實;民進黨反對將慰安婦加上“被迫”一語,則是美化日本迫害鄰國人民的暴行。可見,民進黨這種史觀,不僅是“自虐”,更欺淩了曾遭到日本殖民迫害的無數臺灣人。

  當二戰已成為明日黃花,日本右翼卻還運用“虐待史觀”來推展其“去亞洲化”政策,這讓日本距離亞洲越來越遙遠。而在日本殖民統治臺灣已結束近七十年的今天,民進黨還在從日本的角度看臺灣,自甘沉溺于“自虐”的史觀,這也讓民進黨與它所強調的“臺灣主體性”背道而馳。

  民進黨抨擊這次的高中歷史課綱形塑“親中仇日”,嚴重扭曲臺灣的主體民意;事實是,民進黨這種無視歷史真相的“自虐”式“大日本皇民史觀”,究竟能代表誰的民意?又在照顧誰的價值和利益?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