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能遠:增互信現誠意 為兩岸和平發展保駕護航

時間:2012-05-17 08:46   來源:台灣網

  5月20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即將正式就職。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吳能遠16日在華廣網刊文表示,兩岸關係自從2005年國共兩黨達成和平發展五項願景,2008年後迅速發展成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局面,和平發展已讓兩岸民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深化交流合作已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深切期盼。當此之時,兩岸應實現展現誠意的三個作為,增進互信,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保駕護航。

  全文摘編如下:

  5月20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即將正式就職。在馬英九新的任期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能否鞏固深化,有新的突破,自然成為兩岸民眾關注的焦點。 

  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還是在於兩岸政治互信能否增進。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可以從相互釋放、展現善意開始。 

  兩岸關係自從2005年國共兩黨達成和平發展五項願景,2008年後迅速發展成為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局面,和平發展已讓兩岸民眾獲得實實在在的紅利,深化交流合作已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深切期盼。當此之時,兩岸展現誠意的首先一個作為,就是摒棄冷戰時期的思維。冷戰時期的思維就是對立的思維、對抗的思維、零和的思維。堅持這樣的思維,將會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造成傷害。兩岸以開放的心胸、深化交流合作的指向、雙贏的追求,作為政策指導的原則,既符合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潮流,同時也是向對方展現誠意,善意的自然積累有助於政治互信的增強。 

  展現誠意的第二個作為,是逐步地淡化、削弱乃至消除歷史上形成的敵意。當前兩岸各項交流合作日益頻繁而深入,大量的臺灣同胞在大陸投資、就業、就學,也有大量的大陸同胞到臺灣旅遊、參訪、就學、投資,不斷擴大的交流合作其實已在融化兩岸民間殘存的敵意堅冰。在此形勢下,兩岸執政的政黨和政治人物更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為考量,率先垂范,自覺地做消除敵意的引導者。兩岸關係,以善意的眼光看對方,則無處不是善意;以敵對的眼光看對方,則無處不是陰謀。敵意消一份,互信進一步。 

  展現誠意的第三個作為,是引導兩岸民眾增進感情、消除誤解、降低敵意。兩岸同胞本是一家親,敵意的産生源於歷史上長期的隔閡和對立。島內“臺獨”分裂勢力則利用煽動民粹主義,製造和加深兩岸民眾間的敵意以漁利。因此,執政的政黨和政治人物有責任撥亂反正,把被顛倒的歷史回歸真實,讓被扭曲的事實還原真相。兩岸敵意消除也為臺灣內部根除藍綠對抗創造條件。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臺灣當局大陸事務主管部門頻談禁止大陸赴臺參訪團在臺招商,甚至準備開罰臺籍政協委員,嚴查大陸在臺進行“植入性行銷”,種種作為,令人錯愕,大有時空倒置、今夕何夕之嘆。在兩岸交流熱絡、往來頻繁、甚至臺灣期待大陸對臺投資的形勢下,若從展現善意的角度觀之,上述作為應該都不會發生。臺當局相關部門堅持的依據是臺當局1992年出臺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該條例既産生於20年前,而今天的兩岸關係更已是迥異於當時對立的態勢。因此,臺當局展現善意的一個重要作為,是應該就不合時宜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著手修正,去除其明顯阻礙兩岸交流合作的規定,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保駕護航。 

  馬英九正式就職後,希望能看到更多的互相展現善意,兩岸關係更多的正面發展。(吳能遠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