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呼籲:短視的政治操作絕不是愛臺灣

時間:2007-11-27 09:57   來源:台灣網

  

10月,數千島內民眾參加了由“中華教授協會”等民間組織聯合發動的“反獨護國保臺”大遊行。

  不經過比較,不曉得時間的力量;不經過比較,不會驚覺人可能在時間之流中完全停滯,甚至後退。臺灣《中國時報》用了超過三個月的時間,動員大量人力與資源,,重新回望這十年、廿年來的臺灣,採訪各行各業的人們,回味他們的記憶與愛,分享他們的焦慮和迷惘。 
   
  《中國時報》今天刊載社論表示,這是一個重新認識臺灣、重新尋找臺灣的過程。令人嘆息的是,臺灣的生命力在這十年竟仿佛被困在週而复始、永不下檔的政治連續劇裏;然而令人高興的是,臺灣的韌性依舊在,因為對這塊土地的愛,愈來愈多人再不願意被政治綁架;愈來愈多人願意大聲説出自己的盼望:我們要走自己的路,臺灣人值得擁有更高品質的生活。因為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沒有放棄的道理,沒有絕望的權力,就像是臺灣過去曾經走過的路,當沉悶到極致,跌蕩到谷底,就該是會翻轉而起的時刻。 
   
  回顧過去的歲月,臺灣走過白色恐怖,就走出了經濟起飛;走過街頭狂飆,就走出了寧靜革命;走過了政黨輪替,在眾人欣喜迎接新時代到來的同時,的確,沒有太多人料到世界運轉未嘗停止,但臺灣卻停滯了。 
   
  社論説,就在這幾年,以創造經濟奇跡為傲的臺灣,GDP被韓國超越;取代臺灣成為全球化趨勢下不可忽略的現象是“中國崛起”;曾經號稱“臺灣錢淹腳目”的當局財政連年赤字,臺灣的下一代尚未出生就開始負債;相對均富的臺灣,開始討論著中産消失的“M型社會”;M型社會反映到下一代,就造成兩個世界的孩子,從他們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刻起,他們就站在一個不公平的起跑點上。臺灣還創造得出“三級貧戶當總統”的神話嗎?

  許許多多民眾和學者專家,談起臺灣的過去,想像臺灣的未來,憂心不已,他們一路勾選著他們最擔憂的問題,一路嘆氣,“唉,都是問題,都是問題。”問起未來十年臺灣會不會更好?只有百分之廿的民眾給予肯定答案,認為臺灣未來十年會變得更不好的竟高達百分之卅四以上。這個數據在過去十年、甚至廿年,都是難以想像的,臺灣曾經是這麼一個有信心的社會,不論各行各業,一卡皮箱就能走遍全世界,為什麼迷惘了呢? 
   
  社論指出,在林林總總民眾擔憂、甚至憤怒的問題中,“政治”就像個擺脫不了的詛咒。從統“獨”、藍綠、族群到兩岸關係,無一不緊扣著政治,直接的説,就是被政治識意型態牽著跑;牽著能跑也罷了,這幾年的景況是臺灣社會各面向被政治牽著團團轉——原地打轉。政治操作與動員,擴大了社會對立;政治語言既無法治觀念,還充滿仇恨;因為敵我壁壘分明,表現在政商關係上就更容易造成挂勾和貪腐的小圈圈;專業決策空間不受尊重,結果公共建設與租稅政策,成為討好選民的選舉利多;兩岸關係因此無法有效開展,不但“三通”直航迄今猶如鏡花水月,開放赴大陸投資百分之四十上限亦始終未能調整,臺灣財富以一種當局看不見的速度和方向:加速外移。 
   
  臺灣還能怎麼辦呢?如果這一切不能翻轉,臺灣未來十年將會是什麼局面?在該報調查過程中,許多人都説,臺灣能不能從這幾年的呆滯中逐漸灰暗,翻轉到光明躍動的另一面,“關鍵就在這一、二年。”事實上,時間也容不得臺灣再拖延,一定得採取行動。

  社論認為,媒體作為大環境的一環,不可能自外于這個行動。當政治如同詛咒般充斥各面向的同時,很大部份的媒體同樣被政治牽著鼻子跑,用類如政客的語言分敵分友,自甘為政客的傳聲筒和打擊政敵的工具,結果仇恨的語言,就這麼從不入流的政客口中,鑽進了每一個市井小民的家中,打開電視機就看得到敵人,就看得到選舉的戰爭,成為日常生活甩不開的噩夢。  
   
  在該報的調查過程中,對當局能力的不信任,是民眾和學者專家的高度共識。高達百分之七十五的人,根本不相信當局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麼高的比例,足以讓人對臺灣未來完全悲觀,因為沒能力的當局改變不了現狀,改善不了愈趨惡化的各種情況。但是,結果剛好相反,在調查中,不論是民眾或學者專家絕大多數還是對臺灣懷抱希望;最重要的,高達八、九成受訪的意見領袖毫不猶疑地表達,願意為臺灣的未來採取行動。即使對臺灣未來倣徨無力的一般民眾,仍有四成六的受訪者,不吝于採取行動。 
   
  “不要只想著靠當局!”是的,臺灣的生命力和競爭力,向來都是從民間勃發,這麼不被人民信賴的當局,如果還是不肯張開眼睛,看清楚問題何在?不肯打開耳朵,聆聽人民的心聲,依舊自以為是地陷入政治動員的狂喜之中而不可自拔,以為選舉就是一切,勝選就是唯一,臺灣人民不必等他。 
   
  社論最後表示,面向土地、心向人民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更多事。愛臺灣,不該是短視的政治操作;唯有深沉無私的愛,得以讓臺灣生命力,生生不息。

民眾高舉寫有“反獨”字樣的標語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