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時間:2011-04-25 10:42   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載社評表示,蔡英文既是最可能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的人,就應該展現“總統”應有的高度與氣度,但從“唯一支援”到發動“蔡媽媽”民調招數,這些方式非但明顯悖離了對比式民調的本意,更嚴重破壞民進黨的遊戲規則。 從整個初選的過程看來,蔡英文依然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全文摘編如下:

  

  經過激烈的廝殺之後,民進黨自即日起進行民調作業,決定代表民進黨角逐2012“總統大選”的人選,儘管蘇貞昌採取哀兵策略,但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利的狀況下,本來就處於劣勢,再加遊戲規則扭曲,想要出線,可謂難上加難。

  民進黨“立委”與“總統”黨內初選,都採取全民調,“立委”並採“對手對比式”與“黨內互比式”;而“總統”則僅採“對手對比式”,外界本來就分不清究竟有何不同;再加上蔡英文陣營不斷推出奧步,更使得初選的公平性與合理性遭人質疑。

  簡單來講,互比式就是黨內參選者相互比較,誰在民調中獲得的支援度較高就由誰勝出;而對比式則由黨內各個參選者分別與對手比較。民進黨之所以採取對比式的理由,主要是認為互比式無異同室操戈,參選者為了贏得黨內支援,每每不擇手段,因而導致初選過程刀刀見骨,日後難以癒合;而對比式的對象既是對方陣營,民進黨參選者就會炮口對外,而不會相互較勁。換言之,對比式的原意是希望避免黨內分裂,並檢驗參選者面對敵方對手的競爭力,堪稱用心良苦。

  問題是,按照民進黨的設計,在對比式民調中,若只有一人的民調等於或高於對手,由該候選人勝出,其餘皆由民調最高者勝出;若有多人的民調成績平手,則以與對手差距決定勝負。看起來似乎面面俱到,實際上則是漏洞百齣,自相矛盾。

  首先,既然名為對比,當然是應該考量參選者與對手之間實力比較的相對值而非絕對值。舉例來説,蔡英文與馬英九在民調中,若是38比45,差距為7%;蘇貞昌則是37.99比40,差距為2.0%,兩者民調絕對值相差僅0.01%,但對馬英九的差距,卻將近5%,蘇貞昌顯然較有競爭力,反敗為勝的機率也比較大,但卻由蔡英文獲勝,試問合理嗎?再説,兩人民調成績如果平手,要以與對手差距決定勝負,為什麼兩人差距0.01%,則要由民調成績較高者勝出?其理由安在?民進黨難道不應該説清楚嗎?

  更令人非議的是,蔡英文陣營先是推出“唯一支援”的奧步,如今又在“臉書”上發動“蔡媽媽”民調招數,呼籲支援者依序回答“蔡-馬-馬”,以便讓蔡英文贏得更多,這些方式非但明顯悖離了對比式民調的本意,更嚴重破壞民進黨的遊戲規則,但身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卻公開縱容,還誇讚説:“聽起來是蠻有創意”,這種作風形同球員兼裁判,還臨時變更規則,對手哪還有獲勝的機會?

  老實説,無論蔡英文還是蘇貞昌出線,都是民進黨的家務事,與我們無關,但蔡英文年前才信誓旦旦:“民進黨要改善選舉文化”言猶在耳,她卻帶頭破壞初選的公平性;她一面呼籲支援者要保持風度及理性,不要擴大宣傳會造成紛擾的拉票方式,一面又縱容支援者,以各種不民主和非理性的手段,間接打壓競爭者,如此説一套做一套的手法,比起“姦巧”的謝長廷,還真的不遑多讓。

  總之,蔡英文既是最可能代表民進黨參選“總統”的人,就應該展現“總統”應有的高度與氣度,但從初選的過程看來,她依然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我們除了為蘇貞昌抱屈,也不得不為民進黨感到悲哀。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