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意見要有理有據 批評不是愛罵就罵

時間:2010-03-26 09:45   來源:台灣網

  馬英九被批評,在臺灣政壇成為一門“顯學”,有人覺得不平,認為某些人“罵人不打草稿”,信口雌黃,愛罵就罵;風氣所至,使認識不清者隨波逐流。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發表社評説,批評,在民主社會中是常態,故而不僅被允許,且被鼓勵。因此,關鍵不在批評,而在批評的內容,亦即,必有可批評之處才可批評,不能無的放矢。“的”者,事也,所謂“對事不對人”,正是批評者應有的態度。令人遺憾的是,我們卻發現,無事生非者,也擠身在批評行列中。

  譬如説馬英九“無能”,但何事無能?要他們指出來,又常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問急了,便説:“全部無能!”這種全部否定式的批評,便是“不打草稿”的一種,可稱為“對人不對事”,被批評者有心改進也不知究竟要改進什麼?

  社評指出,對事情的批評,是需要能力的,例如批評ECFA,得指出它不好在哪?因此,批評者不但要對經濟事務有所了解,更要詳讀其內容才行。其次,應將政策公平地放在天秤上,有優點也要指出來。但我們看到,有人認為“ECFA就是賣臺”、“馬英九傾中”,在這些批評言詞中,ECFA內容的好與壞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就是要罵馬英九“賣臺”。

  民進黨高層包括主席蔡英文,都説:“不懂ECFA!”這説法所隱含的意思,不是他們到底懂不懂,而是“大家都不必去懂!”事情弄懂了,就有是與非之別;不懂,就批評,就罵人,形成的是“敵我之別”,可收割到凝聚一堂的政治效果,這才是民進黨所需要的。

  有些人罵馬英九和官員,則是基於經濟利益的考量,例如“行政院長”吳敦義提倡“庶民經濟”,便有人説是“搞民粹”,説這些話的人,是他們的“貴族經濟”受到影響。再如,調整健保費率,多家大企業出來大聲反對,因為調整案增加了他們的負擔,殊不知,企業及富人,他們財富的累積,並非全是自己努力得來,也有相當部分是當局政策、社會發達、勞工付出、人民消費……所做出的貢獻,企業及富人為社會福利多付出、減輕弱勢者的負擔,理所應當。

  當局也為健保費調整增列了一百多億新台幣的經費,民進黨便説:“政府的錢來自納稅人,這是變相的壓榨,證明馬政府欺騙百姓。”當局的錢當然來自稅金,但稅金用在人民身上,而且是用在弱勢者身上,這有什麼不對?這也是“無能”的表現嗎?

  社評表示,馬當局對於批評者甚少有對抗性的反駁,這表示有接受批評的雅量,即便是無端挨罵亦然。為了使批評産生正面價值,我們提出以下兩點希望:

  其一,臺灣民眾應挺身為“公道伯”,就事論事,不褊袒任何一方。對當局作為和批評者的言詞,理性分析。

  其二,批評者亦應有“批評不被接受”的雅量。撇開政治立場的對立與野心政客為己圖謀不談,民眾應肯定批評者進言的好意。然則,當局耳聞各種意見,不可能照單全收,更何況甲的意見和乙的看法就可能不同,故而,不能因為自己的意見未被接受就不高興,就罵官員。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