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應建立完善的牛肉檢疫機制

時間:2009-10-28 14:37   來源:台灣網

  最近臺當局準備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此消息一經報導,立刻引起在野黨及臺灣媒體大加撻伐,其中問題的癥結即在於美國“帶骨牛肉”感染瘋牛症的風險較高。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8日刊載社評認為,臺當局應該儘速與美國協商,建立完善的農産品檢驗檢疫機制,杜絕感染瘋牛症的牛産品進口,讓臺灣民眾有信心消費美國的牛産品。

  

  文章內容如下:

  其實,臺灣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就已經開放美國“去骨牛肉”進口,2008年臺灣進口美國“去骨牛肉”約6180萬美元,成長率為38.09%,可見臺灣喜好美國牛肉的民眾逐漸增加,也沒有擔心美國“去骨牛肉”會感染瘋牛症的問題。

  既然臺當局有能力透過農産品檢驗檢疫機制,杜絕感染瘋牛症的“去骨牛肉”進口,同時建立消費者消費信心,相信當局絕對有能力,與美國農産品檢驗檢疫部門一起努力,杜絕感染瘋牛症的“帶骨牛肉”進口,為島內民眾的食品安全嚴格把關。

  眾所週知,美國是牛肉生産大國,同時也是牛肉消費大國,美國人都在消費自家牛肉,實在不必要如此擔心害怕。況且,美國出口牛産品至臺灣,臺灣可以要求美國相關單位標示檢驗檢疫證明,而美國生物科技技術領先全球,在美國相關單位的嚴格把關下,出口牛産品感染之機率微乎其微。

  若是還不放心,臺灣亦有嚴格的農産品進口檢驗檢疫機制,可以進行第二道的把關工作。例如美國牛産品進口時,應依“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編訂應施檢疫動植物品目表及有關檢疫規定辦理。同時必須依照“行政院衛生署”發佈“輸入食品查驗辦法”規定,向“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申請辦理輸入查驗。

  在灣雙重檢驗檢疫機制的嚴格把關下,輸入之牛産品感染瘋牛症之機率幾乎為零,若是再不放心,可以不要購買美國牛産品,透過臺灣民眾的消費選擇,讓美國牛産品自然而然在臺灣市場中被消費者淘汰。

  希望民眾體諒臺當局必須進一步進口美國牛産品的苦心,因為臺灣每年自美國賺取數十億至百億美元不等的外貿順差,當美國政府要求臺灣進一步開放牛産品進口以平衡臺美貿易逆差時,實在沒有條件拒絕美國的要求,但是臺當局應該要向島內民眾説明,在雙方的機制監督和共同努力下,絕對可以杜絕感染瘋牛症之牛産品流入島內,確保民眾食品的安全。同時也由於美國牛産品的進口,可以促使其他國家進口的牛産品價格下降,讓民眾能夠享受價美物廉的牛産品。

  另一方面,也強烈呼籲進口美國牛産品要建立“生産履歷”,詳細記載生産時間、地點、施肥、檢疫等資料,有了當局相關單位及生産者“挂保證”的農産品,島內外消費者會比較有信心去食用。

  建立美國牛産品“生産履歷”可達到以下作用:首先,建立溯源機制,一旦有問題發生,可以立即找出問題産品之來源,作最有效之危機處理,確保安全。其次,建立“生産履歷”後,可與美國農民進行“契作”,要求美國農民生産符合島內消費者需求之高品質牛産品。

  建立美國牛産品的“生産履歷”雖然會花一些費用,但是小小的投入,卻可産生極大的效果,臺當局應該與美國展開協商,建立現代化牛産品的生産機制及檢驗檢疫機制,如此才能杜絕感染瘋牛症的牛産品進口,讓民眾可以消費到價美物廉、安全可靠的美國牛産品。

  最後,希望島內各界站在客觀的立場,來看待臺當局開放美國“帶骨牛肉”進口的相關事宜,如此才能客觀地來解決問題,千萬不要戴上政治眼鏡或是懷有任何政治意圖來看待此事,如此不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同時也有可能破壞臺美關係,這絕對不是臺灣民眾樂於見到的情勢發展。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