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路線”是選舉包裝還是慧心政策?

時間:2010-12-06 10:07   來源:台灣網

  臺灣五市選舉落幕,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儘管輸掉新北市長選戰,黨內地位卻益發穩固,部分綠營人士認為“小英路線”已得到確立。“小英路線”是文宣還是政策?香港中評網6日刊載社評指出,如果“小英路線”只是選舉包裝,外界現在就急著頒獎也未免太早了。

  全文摘編如下: 

  “小英路線”受到海內外這麼大的矚目,但“小英路線”是什麼?到目前為止還是很抽象。我們試著對照蔡英文選舉期間的談話、行動,進行爬梳,簡單的説就是“中間路線”;由於蔡在選舉期間全面回避兩岸議題,或可解釋“小英路線”是指放棄兩岸對抗的路線。 

  不過,將“小英路線”還原到五市選舉時空,首先要厘清的是,“小英路線”究竟是選舉文宣,還是民進黨未來的政策走向?候選人選舉期間的訴求,當然是選舉文宣的一環,因此我們試著將“小英路線”與1994年陳水扁初次參選臺北市長、2000年選“總統”的訴求拿來對照,發現事實上並沒有不同。陳水扁當年喊出“快樂、希望”,與蔡英文的“I love new”,只談治理不談兩岸,可説是換湯不換藥。 

  

  不止蔡英文,蘇貞昌五市選舉也是跟著當年的“陳水扁模式”在走,將傳統民進黨色彩降到最後,以炫麗包裝、溫馨故事包裝政治明星,爭取中間選民。尤有甚者,包括扁1994競選文宣大量使用橘色,這次蔡英文、蘇貞昌則是一片粉紅,手法一模一樣。只是,那畢竟是10多年前的事,現在20初頭這批年輕選民當年還是幼兒園、初高中學生,不會有人記得。 

 

  有“陳水扁經驗”做對照組,外界對“小英路線”的肯定,乃至吹捧,其實是太早,也太過了。選舉包裝和執政是兩回事,做廣告推銷商品,死的都可以説成活的,偶像明星拍宣傳照,腿不夠長可以透過數位修片拉長,還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如果陳水扁執政是奉行他的“快樂、希望”和“新中間路線”,民進黨也不會弄到2008差點崩解的窘狀。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