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行政院”公佈票選“十大民怨”,“司法院”最近也調查了民眾對“司法”的滿意度,發現滿意度嚴重下跌,故遲遲不公佈結果。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聯合筆記表示,其實,民眾對“司法”的不信賴,早已不是新聞了。
“司法”的民怨在哪?最近臺北地方法院接到的民眾陳情書大增,幾乎都在指責民事執行部門的“司法”事務官非常官僚,如同電影“不能沒有你”中所描述的官僚體系作風,不但不便民,反而常損害民眾權益。
過去民事執行部門曾是最“賺錢”的單位,每年都為法院賺進大筆的執行費。前幾年臺北地院執行費收入曾高達十八億元(新台幣,下同),但今年開始,民事執行部門卻成為民怨最深、最不滿意的單位,主要原因就是“司法院”的政策錯誤。
民眾向法院聲請強制執行,以往都是由民事執行部門法官來裁定;但“司法院長”賴英照認為“法官怎麼可以賣房子”,於是將幾十年來由法官主持法拍及強制執行裁定,全改由事務官來做。這下子,問題大條了,因為民事執行處的法官需要十年以上的法官經驗才能勝任,現在卻改由只受過十周訓練的司法事務官匆促上陣,豈能不招惹民怨?
最近一年,民眾聲請強制執行的案件,許多被事務官駁回。很多民眾持本票裁定作為執行名義取得債權憑證後,再向執行部門聲請強制執行,過去這種情況,法官都會裁準;但換了事務官接辦後,卻常以當事人未附上“本票正本”為由駁回。細故駁回,形同在刁難民眾;許多資深的法官對此都看不下去,在內部會議痛批事務官缺乏同理心。
文章最後表示,民事執行部門的業務與民眾關係密切,是“司法”正義重要的一環。如果執行處不做好,縱使老百姓打贏官司,也是沒用。“司法院”要讓不知變通的事務官繼續在執行部門擾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