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對“吳朱組閣”的期許和提醒

時間:2009-09-09 10:33   來源:台灣網

  綜合臺媒報道,臺灣遭遇“莫拉克”風災後,臺灣各界對由劉兆玄領銜的臺當局行政機構的救災和重建工作抨擊聲不絕於耳,7日下午4時30分,劉兆玄親自主持記者會,宣佈他週四將率領臺當局“行政內閣”總辭。隨後,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室發言人王郁琦于當日傍晚召開記者會表示,馬英九已任命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為臺當局“行政院院長”,桃園縣長朱立倫為“副院長”。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文章表示,劉兆玄退,吳敦義、朱立倫進,凸顯了幾項意義:一,“內閣”的定位由“行政內閣”變成“政治內閣”;二,“行政院”將由“管理取向”向“服務取向”轉型;三,國民黨內的世代交替,將因“新閣”佈局而加速推動。

  這三個意義,都值得正面看待。在由具有“立法委員”及地方執政資歷的政治菁英出掌“內閣”,除可彌補行政菁英社會感應的不足,也更能跨越當局與地方的認知差異。至少,在野黨動輒以“南北差距”指控當局高層“不知民間疾苦”,這樣的批評將逐漸失去作用。

  馬英九在天災和民怨的強大壓力下,不得不提前進行“內閣”改組,對國民黨內的人才更替其實頗有助益。如今,“內閣”的改組,將使中生代新人獲得一展身手的機會。這在未來的政黨競爭中,應當是一個正面因素。

  社論説,儘管外界對吳、朱兩人出線的反應不錯,但在整體“內閣”改組名單出爐後,民意可能還有另一番評價。因此,我們要提醒吳朱二人,此次籌組新閣一定要竭思殫慮,不可出現意外,以免“新閣”的第一印象留下污點。“內閣”團隊除了要展現新意,更重要的是,用人要著眼發展和治理臺灣的縱深,並思考格局的平衡,不能以把“閣員”職位草率填滿為既足。

  “內閣”的成敗,基本上係乎兩大支柱:一是行政專業的能力,二是敏于因應的能力。前者是維持臺灣穩健發展的基石,後者則是民意政治的要件。扁當局執政時代“代罪羔羊”式的用人手法,大大斲喪了行政體系的專業和忠誠,至今尚未復原。這部分要做的是“實功”,跟對付民意的“虛功”不同,吳朱“內閣”絕不可輕忽以對。

  對於吳朱“內閣”,民眾抱持期待,也寄予叮嚀。吳朱兩人在組閣時除了考慮執政格局和縱深,對第二線的次長級人事也應著力經營,安排新人增加歷練的機會。那才不枉這次組閣除舊布新的契機。

  社論最後表示,“內閣”改組有時只是一個民意的宣泄口,卻對實際政務未必有提振作用。在眾聲喧嘩的“內閣”改組之際,民眾如何保持自己的清明判斷,乃至保持正確的政治觀察,不要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才能真正洞悉政治的是非利害。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