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英ECFA辯論應厘清的課題大家拭目以待

時間:2010-04-19 10:27   來源:台灣網

  馬英九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將在25日就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進行公開辯論,由於馬英九已公開宣示一定會在第五次兩會領導人會談簽署ECFA,在野陣營也卯足全力推動ECFA“公投”及反ECFA大遊行,故而期待這次辯論能夠化解對立,似乎是緣木求魚。儘管如此,多數臺灣人民仍期待雙英辯論能讓ECFA愈辯愈明,為朝野政策對話開啟新的契機。

  臺灣《經濟日報》19日發表社論説,我們由衷希望雙英辯論應展現政治領袖的高度,能針對ECFA幾個攸關臺灣經濟的關鍵課題深入探討與論辯,千萬不要流於一場相互對嗆的口水戰。

  從國際發展趨勢來看,面對日益加快的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及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臺灣必須調整過去的經濟發展策略,沒有任何遲疑的本錢。馬當局提出與大陸簽署ECFA的策略,是希望從兩岸關係的良性迴圈,為臺灣創造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與空間,突破發展瓶頸。這樣的出發點不涉及“統獨”和其他複雜的政治考慮。民進黨可以有不同的思維與策略選擇,但不必、也不應將“傾中賣臺”的指控強加於ECFA之上,從而模糊了政策辯論的焦點。相對的,執政當局亦無必要把反對ECFA與“鎖臺”劃上等號,才能避免互扣帽子,使ECFA辯論得以站在全臺發展戰略的高度上,理出朝野的不同發展路線及政策區隔,接受人民的公評。

  ECFA的影響層面是另一個必須講清楚的課題。當局對ECFA的經濟利益説得很多,但對可能的負面影響往往避重就輕,因而招致報喜不報憂的批評。另一方面,在野黨為反對ECFA所陳述的各種負面影響及驚悚的評估數字,也無助於真實影響的厘清。馬英九已將ECFA定位為分次到位的自由貿易協議(FTA),就經濟學理而論,貿易與投資自由化的程度越高,資源利用效率愈能提升,從而對經濟成長及就業的影響自然正面大於負面,所有總體經濟模型評估結果都支援這樣的論點。

  然而,在經濟實務面,兩個經濟體形成自由貿易區是件大工程,涉及資源利用與經濟利益的重分配,也衍生可觀的調整成本,因而對不同産業、不同勞動部門當然有利也有弊,有贏家也有輸家,這些都有必要做嚴謹務實的探討,不應流於各説各話。此外,形成FTA的期程長短及範圍大小,亦攸關企業及個人的調適能力。雖然兩岸尚在談判階段,但仍有必要透過辯論讓相關資訊更為透明,這也有助於人民正確了解ECFA對臺灣經濟的正負面影響。

  ECFA有哪些配套亦是眾所關切的課題。馬當局必須告訴大家,如何能夠保證簽署ECFA所欲達成的目標,其至少包括:未來會有哪些配套“外交”作為,以確保和主要貿易國或地區簽署FTA及參與東亞乃至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有哪些配套“國安”作為,能體現“以臺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的兩岸關係;有哪些配套經濟政策,可確保臺灣經濟邁向全面國際化,而非快速大陸化;又有哪些配套産業及社經政策可加速産業轉型升級,並確保ECFA的經濟利益能為多數人共用。

  相對而言,民進黨也必須告訴大家,若捨棄ECFA,有何替代方案能讓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中不被邊緣化;有哪些具體作為,可促進國際關係及兩岸關係的良性互動;有何种經濟良方,可提升臺灣國際競爭力,並增進人民的經濟福祉。這些廣大人民高度關心的問題,應透過雙英辯論,給予人民負責任的答案。

  社論最後指出,雙英ECFA辯論最後會呈現何種面貌,是淪為各自動員支援者的政策對嗆,抑或提升到高水準的政策對話,完全取決於兩位政治領袖的智慧及政治高度。結果如何,請大家拭目以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