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兩岸媒體交流 共同傳遞中華民族之音

時間:2010-05-20 11:04   來源:台灣網

  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評論文章表示,兩岸直接三通基本實現,標誌著兩岸交流與合作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加強合作、共同發展,日益成為大陸、臺當局和兩岸民眾的共識,兩岸將進一步開展政治、經濟、文化、旅遊等多個層面的合作與交流。

  在這一背景下,兩岸媒體間的交流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2008年,《人民日報》、新華社兩家主流媒體在臺灣的駐點得以恢復,兩岸也逐步相互放開記者採訪的人次。特別是大陸《海峽都市報》與臺灣的《中國日報》合作推出“尋親之旅”,近日又有以《人民日報》總編輯吳恒權為團長的大陸媒體參訪團訪台,標誌著海峽兩岸的媒體交流翻開新的歷史篇章。

  兩岸媒體合作刻不容緩

  文章指出,加強兩岸媒體合作,有利於在世界輿論中傳遞中華民族共同的聲音,有利於增進兩岸人民之間的理解與互信,有利於不斷推動兩岸在政治、經濟、文化、旅遊等各個層面的融合與合作,從而實現“合則兩利,通則雙贏”。這將是中華民族之幸,也將是全體華人的福祉之所在。

  媒體的職責和價值,對內在於反映人民的聲音,對外在於傳遞民族的聲音。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隨著大陸與臺灣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的增強,中國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舞臺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越來越不容忽視。

  中華民族的崛起是全球華人共同的心願,不論你是來自大陸、臺灣還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只要血管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血液,都企盼看到民族的崛起,都渴望聽到中華民族共同的聲音,這是不容置疑的民族之魂。不論是大陸的媒體,還是臺灣的媒體,都承載著傳遞中華民族聲音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中國的新聞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寫,中國人的媒體應該為中華民族謀利。從這個意義上講,增進理解和互信,共同傳遞民族的聲音,加強和深化交流與合作,是兩岸媒體刻不容緩的職責。

  資訊傳遞是個重要渠道

  加強兩岸媒體的合作,有利於增進兩岸人民的互信。增進民間的理解與互信是更好地全面實現兩岸合作、互利與共贏的前提和基礎。兩岸要增進互信,需要增強資訊傳遞和相互了解。兩岸有著共同的語言和文化傳統,這便有了良好的溝通基礎,媒體的新聞報道和資訊傳遞無疑是兩岸人民增進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

  源於血濃于水的情感,兩岸民眾從來就是心心相印的,這並不因政治或不同政見而有絲毫改變。在08年汶川大地震中,我們不僅看到大陸全力幫助來自臺灣的遊客脫險,也看到了臺灣方面在第一時間派出了醫療救險隊飛赴重災區。不論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還是普通的老百姓,更不論是藍營還是綠營的臺灣民眾,紛紛捐款捐物。大陸以外民間捐款最多的地區是臺灣,捐款最多的個人是臺灣的企業家。

  文章表示,兩岸民眾有著這樣的情感,兩岸媒體理應加強合作,共同傳遞和實現兩岸民眾資訊交流的訴求,情感交流的需求,真正成為推動兩岸人民相互理解、加強互信與資訊交流的紐帶和橋梁,而不是因受到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操縱而成為製造民意裂痕的工具。

  加強兩岸媒體合作,可以更好地促進兩岸經貿合作。一方面可傳遞經濟資訊。兩岸要加強經濟上的合作,經濟資訊的取得是必要前提,而媒體的合作可成為兩岸經濟資訊交流的重要平臺;另一方面是製造良好的經貿合作輿論氛圍。兩岸相互投資及商業合作的典型事例的宣傳報道有利於形成良性輿論氛圍,從而促使兩岸經濟合作的良性迴圈發展。

  文化産業合作空間廣闊

  兩岸媒體在文化産業層面合作空間廣闊。近年來,臺灣媒體普遍陷入慘澹經營的局面,廣告收入大幅下滑。而大陸媒體産業發展迅速,到2010年大陸廣告市場將達到2060億美元的規模,這對於臺灣媒體來説,無疑是巨大的潛在市場。同時,臺灣媒體有比較豐富的市場經驗,科技含量較高,這對大陸媒體産業也有很強的互補性。

  更應該看到,兩岸媒體有著共同的中華文化背景,這是加強合作、共同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基礎。

  在媒體産業合作層面之上,文化産業的合作空間將更為廣闊,中華五千年曆史和文化沉澱,是祖先給予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兩岸合作、共同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增強中華文化的軟實力,是兩岸華夏兒女共同的使命和心願,也一定可以續寫中華文化新的絢麗篇章。

  文章最後説,兩岸加強合作與交流,實現社會與經濟共同進步與發展,是大勢所趨,已得到了兩岸各界的廣泛認同。兩岸媒體加深交流與合作,讓兩岸的媒體共同為中華民族謀利益,在全世界傳遞中華民族共同的聲音,這是中華民族之幸事。通過媒體合作,積極增進兩岸的理解與互信,促進兩岸經貿的合作與發展,協同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為促進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做出貢獻,這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華人的共同期盼。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