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鹽産業文化傳承應與觀光結合

時間:2010-10-27 13:59   來源:台灣網

  臺灣雲嘉南濱海風景區管理處長張政源,日前到臺南縣府拜訪,表示有意接手臺灣鹽博物館,並擴大為鹽業文化園區,縣府對此樂觀其成。臺灣《中華日報》今日刊載社論表示,鹽博物館保存傳統制鹽産業及鹽分地帶文化,頗具觀光特色,若能納入島內風景區體系,對帶動觀光發展應有正面效益。

  

  全文內容如下: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自古以來就是生活必需品之一,它是組成人體細胞的重要物質,能調節人體水份含量與酸鹼平衡,是製造美味的調味料,也是天然的防腐劑,更具有消毒、殺菌等功能。根據研究,鹽的用途多達一萬四千多種,食品、化工、冶煉、陶瓷、醫藥等工業,樣樣離開不了它,可謂妙用無窮。

  在遠古時代,鹽是非常稀罕貴重的東西,古希臘人用鹽當貨幣來交換奴隸,古羅馬人稱之為“有益健康的結晶體”,羅馬士兵薪餉的一部分是鹽,英文 Salary(薪水)的字根,就是鹽的意思。《聖經.馬太福音》説:“你們是世上的鹽,世上的光”,以鹽和光做比喻,來勉勵基督徒要有好的行為表現。

  中國早在五千年前,就已開始用海水制鹽,漢武帝時設“鹽務官使”,專司鹽政,禁止食鹽私營,唐代則設“鹽鐵使”,此後各朝代大多將鹽視為民生重要物資,實施專賣制度。臺灣四面環海,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引進“淋鹵曬鹽法”,在萬年州海邊“瀨口”地區辟鹽灘曬鹽,開啟臺灣鹽業的先河。

  臺灣制鹽産業歷經三個世紀發展,曾有非常龐大的規模,對民生經濟極具貢獻。但因本土曬鹽成本高昂,無法與進口鹽競爭,“經濟部”實施鹽業自由化政策,開放鹽自由進口,公營的臺鹽于2010年停止人工曬鹽,輔導鹽工轉業,翌年五月機械曬鹽也喊停,特別在七股鹽場舉辦“再會吧!我們的鹽田”紀念活動,采收最後一批鹽,為臺灣三百三十八年曬鹽史畫下句點。

  臺鹽曬鹽産業歇止之前,臺鹽公司即實施逐步縮減曬鹽規模、赴海外投資鹽場、鹽産品多樣化、企業多角化等經營策略。為朝向文化與觀光轉型,更投資新台幣二億元興建臺灣鹽博物館,但在營運成本考量下,隨著減資作業把該館繳回“公有財産局”,交由臺南縣政府代管,再由縣府委託民間經營。鹽博館是臺灣唯一有關鹽産業的主題博物館,兩座鹽山外觀,就像白色金字塔矗立在鹽田間,而且展出內容充實,能讓參觀者體會鹽的重要與鹽民的艱辛,極富參觀價值。

  可惜內涵豐富的博物館,多年來一直經營得很辛苦,主要原因可能是地點較偏遠,且因鹽博館與七股鹽山相距僅一百公尺,卻分屬兩個單位,入場參觀必須分別付費,很多民眾大老遠來一趟,大多選擇門票較便宜的鹽山參觀,鹽博館便過門而不入,少了遊客捧場,營運當然難有起色。

  臺鹽民營化後,臺灣鹽業龍頭的地位未變,對鹽業文化傳承不容推卸。當初因成本考量將鹽博館交出,如今臺鹽已是個賺錢的公司,如能取回經營權企業化經營,對發揚鹽業文化絕對有加分作用。若臺鹽沒有興趣,鹽博館由雲嘉南風景區管理處接手,搭配當地漁鹽、舄湖、賞鳥等觀光資源,對帶動濱海觀光也是不錯的選擇。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