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手工藝教育 推動臺灣文創産業發展

時間:2010-10-13 16:02   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華日報》今日刊載社論指出,手工藝具有實用、美觀、藝術等特性,是文化創意産業的根基,應該自小潛移默化,融入教育與生活中。

  全文摘要如下:

  臺南傢具産業博物館獲“文建會”補助,推動“工藝下鄉”活動,由師傅帶著木工傢具到偏遠小學,教小朋友製作簡單木頭傢具,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手工藝具有實用、美觀、藝術等特性,是文化創意産業的根基,應該自小潛移默化,融入教育與生活中。

  手工藝品是指以手工勞作創造而成的器物,具有獨特風格的工藝美術之美,有別於以機器生産、規格化之日用工藝品。此類産品能傳達文化內涵,具有裝飾性、藝術性、功能性,廣泛被運用於宗教、社會、民生等範疇,更有不少作品因工藝精湛,歷久而不朽,成為珍稀器物。

  中國傳統手工藝有著悠久而燦爛的歷史,從遠古時代,就有彩陶、骨雕、石雕的産生,後來出現瓷器、漆器、玉器、金銀器皿等傳統手工藝。有些手工藝進入宮廷,朝向精緻化發展,大部分則與庶民生活結合,還出現木刻版畫、飾品、剪紙、風箏、刺繡、編織、玩具等手工藝,日常用品與節慶活動更加繽紛多彩。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代表性的手工藝,但在工業革命後,大量製造的器具挾其價廉的優勢,取代了手工藝品,匠師老成凋謝後繼無人,許多技術紛紛失傳。十九世紀末,以英國人莫理斯為首的歐美藝術家,發起了“手工藝運動”,他們認為,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藝是人類智慧結晶與藝術遺産,在工業化浪潮下,手工藝不僅不應被消滅,還應加以傳承。

  在這些人鼓吹下,世界各國對珍貴的手工藝均刻意保存,並獎勵研究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手工藝在人類文化藝術與物質生活中的重要性,已逐漸為世人所重視,因而形成手工藝的復興。

  手工藝進入教育體系,可以溯自1890年,最主要的影響來自北歐。北歐基於地理天候等因素,手工藝發展甚早,産品優美精良,但也在工業革命衝擊下快速消逝,有心人士努力設法保存,其中最出名的是芬蘭人齊格紐司,他教導兒童一些手工技術,誘發手的靈巧度,培養對形狀的感受、美感與實用技巧,這套教育理論,奠定日後各國手工藝教育之基石。

  出身於臺南縣的畫家顏水龍,可謂臺灣手工藝教育的先驅,他從1936年起,就投入手工藝教育研究工作,並在北門、學甲成立工藝社,以當地生産的藺草編織手提袋外銷,還與關廟業者成立竹細工産銷合作社,提供新設計製成産品,光復後被聘為“建設廳”技術顧問,專門輔導各地手工業並擘劃手工業振興方案。

  顏水龍畢生致力於手工藝教育之推展,但對手工藝的斷層也感到憂慮,他在手著的《臺灣工藝》説:“將美和生活結合的工藝品之創作以至生産,乃是文化經濟的一道源泉。世界各地都視其為産業的獨立部門,將其做為國際産業戰的武器在爭奪世界市場。臺灣對這種産業卻少有發揮,實在是一件遺憾的事。”

  手工藝絕非雕蟲小技,近年來流行的文化創意産業,追求“藝術品味普及化、應用藝術生活化、文化經濟高值化”,正是手工藝理想的實踐。我們樂見“工藝下鄉”,鼓勵小朋友從遊戲中接受手工藝啟迪,將來綻放更多文化創意之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