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兩頭都不到岸 何時理性務實重返正道?

時間:2009-07-09 09:38   來源:台灣網

  臺灣“今日新聞”8日發表署名文章指出,過去兩年兩岸關係取得積極的發展,主要是建立在國共兩黨的“以黨輔政“謀略的奏效。從兩岸關係的特殊性,這個案例已顯示兩岸善於開拓黨政合一的路徑,推動兩岸和平與統一的模式。文章摘錄如下:

 

  或許有人會問,國共兩黨能夠全面代表兩岸的民意嗎?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在未來三兩年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還有一個未知數,即攸關民進黨的態度的矯正。民進黨“逢中必反”的杯弓蛇影的妄想症能否及時糾正。民進黨的及時醒悟,不只有機會搭上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最後一列快車,也能在團結及振興中華民族的大義上名留青史。

 

  其實對民進黨這是個歷史性的契機,對兩岸也是一個加速正常化兩岸關係的機遇。

  

  但最近蔡英文慫恿“獨派”放話要劫陳水扁囚車,蔡英文在“救扁聯署”的上千字聲明,反映的正是一個政黨領導患上嚴重的政治妄想症,不只欠缺勇氣,反映其心理狀態極之不平衡,非常不穩定,沒有謀略可言,如此“目無法紀”的話也講的出,她的英勇已經用在刀口上,嚴重挑撥民主法治的原則。

  民進黨登陸,擴大兩岸關係的接觸面觸及一個“務實民進黨”的可塑性,可以詮釋為民共兩黨對話的中道觀,這個中道可理解為不偏不倚具有“融合兩極”功能的匯合點。

  如果民進黨內的務實派有機會抬頭,屬於陳菊“做多講少”的務實理性派,將能協助民進黨展開必要的內部整頓,扭轉被邊緣化的宿命,重拾信心去面對一個趨緩的兩岸關係的事實。

  擺在民進黨前面的只有兩個選項,繼續頑固不靈,繼續“逢中必反”、“逢扁必救”,或調整至勇於面對大陸選項,一舉跳脫“統獨”泥沼。

  平心而論,如果有一天民進黨重拾她一度失落的鬥爭目標,認清一度迷惘的方向,重新確定把自由民主列為她的鬥爭的核心價值,掙脫臺灣“地方國粹”的狹隘主體性的情意結的糾纏,繼而重投大中華懷抱,大中華民主必將增潻了一支生力軍。

  綜觀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以來,勇於煽動島民內鬥的表現,一個執意要重返現實的民進黨,應該準備“後蔡英文時代”快速來臨帶來的挑戰;兩岸能夠等,恐怕民進黨成員,支援者,同情者,與中間派不能。民進黨最大的敵人就是時間。

  日前,連“臺獨之父”李登輝也大力調整“反中”立場了。他不只絕口否認曾主張“臺獨”,並拋出與大陸化敵為友的“兩岸朋友論”以爭取訪陸的機會;民進黨這個把“臺獨之子“奉為精神領袖的第二大政黨還等什麼?是時候把神主牌解下,清源正本,還民進黨本來為民主自由鬥爭的真面目;除非民進黨要自掘墳墓,自覺地淪為兩岸團結的無意義犧牲品,若是如此,思維如此頑固不化的政黨被人民唾棄,變成恐龍是遲早的問題。

  民進黨現在“逢中必反”,“逢扁必救”,濫用人權,“騎劫民主”,兩頭都不到岸;何時正本清源,理性務實,重返正道?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