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從文化領域開啟兩岸發展新局

時間:2009-06-24 08:47   來源:台灣網

  馬英九最近先後提起相關兩岸的文字問題,先是建議在中文教學和運用上“識正書簡”,在文化保存和推廣上建議由兩岸民間合編“中華大辭典”。美國《世界日報》昨日發表社論表示,這些構想都集中反映了兩岸趨同的思考和具體做法。非僅值得肯定,更應就此一面向思考,如何在文化領域推出更多的合作案,例如是否可以新編一套新版且正簡體字對照的“中華大百科”,單就百科全書而言,這是臺灣文化界倡議多年而未能付諸實踐的遺憾,兩岸若能通力合作相信會是一段佳話。

  在此同時,國臺辦主任王毅訪問舊金山提及兩岸文化交流即主張大力開展兩岸文化和教育交流。既是現實中的巨大需求也有發展潛力,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此一需要更見迫切。表達和臺灣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強烈意願,從文化面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這不僅呼應了馬英九的建議,而且也證實今年7月中旬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主題就是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這應是廣面打開兩岸文化新局的契機。

  兩岸文字會有正簡兩體的異同,嚴格講是出於政治考慮而非文化上的自然發展。臺灣也因兩岸對峙,全面禁絕簡體字通行。正簡之間的文字隔閡和陌生在無形中成了兩岸文化乃至各項交流的阻礙。

  社論表示,馬英九建議“識正書簡”,立意甚佳;可惜迫於應付島內反對者的批判,非但澄清無意在島內提倡簡體字,且聲明僅是針對大陸發聲,倒過來形容簡體字是正體字的山寨版,這些都是不必要的蛇足。臺灣教育主管部門的情況更糟,擬印製的兩性平等文宣原列有簡體字版,遭民進黨“立委”指責拍馬即臨時喊卡。但在兩岸交流大開之際,基於市場需求已很難再以政治干預的手法攔阻。

  在態度和認知上,大陸至少應可理解馬英九有意從文字的使用面拉近兩岸距離。無庸諱言,大陸13億人民扣除文盲,多數僅識得簡體字,對傳統典籍的掌握度即大不如前,就傳承言,這是傳統和現代絕大的文化斷層,也是絕大的損失。

  臺灣人民識得簡體字而無閱讀障礙者應屬於少數,雖説由正識簡易,但基於閱讀慣性,臺灣學生包括大學生在內,對簡體字的閱讀即甚感吃力。為求順暢兩岸交流,增強認同,“識正書簡”自有其必要,而且還可以擴大討論,找出更有效的方法。

  社論最後總結説,兩岸文化交流當然不能僅止于“識正書簡”,這只是第一步,合編“中華大辭典”或“中華大百科”也只是起始階段的合作案。更開闊的兩岸教育和文化交流還要看到海外僑社和僑教的需求,要面對大陸崛起後的華語市場的需求。文字不僅體現在印刷品、書籍或平面媒體上,也要看到影視多媒體乃至網路上的需求。兩岸文化新局具有發展和決定意義者即在此。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