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黃埔精神 再造中華民族興盛

時間:2009-07-21 10:1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85年前,國共合作建立了黃埔軍校,大門口赫然寫著“陞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黃埔軍人奮鬥犧牲,歷經東征、北伐、抗日,形成了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當年一大批熱血青年在黃埔這個熔爐裏鍛鍊成長。黃埔培養了大量的政治、軍事人才。八年抗戰,雖然信仰不同,但他們共赴國難,血灑疆場。現今在兩岸都可以數出來許多創立輝煌業績的黃埔將領。正因為如此,世人將其和美國西點、蘇聯伏龍芝、英國皇家海軍並列為四大軍事院校。

  85年後,黃埔後代聚集在一起,秉承父輩之志,要為中華民族的團結做表率。以香港胡葆琳女士為團長的黃埔後代,今年6月初自發組團赴臺灣訪問,緬懷先烈的奮鬥精神,表達黃埔子弟對兩岸和平發展的願望。他們受到了臺灣主要領導人及臺灣軍事院校校友會的高規格接待。在傳承黃埔精神的共鳴下,兩岸人推心置腹,親切交談,共話增進兩岸互信,推進接觸交流。

  這次赴臺訪問的黃埔後代,其父輩大都是居住在各地的黃埔軍人。在大陸改革開放後,黃埔同學和黃埔子弟率先捐棄前嫌,反對“臺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在臺灣眷村長大的黃埔後代,已經與臺灣民眾融為一體,他們從軍從政反映民意,參加島內建設,為臺灣的發展貢獻了力量。“天下黃埔是一家”,黃埔同學團結起來,在兩岸架起橋梁,成為新的歷史重任。最近,大陸播出《人間正道是滄桑》的電視劇,反映了黃埔同學友誼和原則的對抗,使人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有了新的感悟:“鋼刀歸鋼刀,同學歸同學”,“主義有很多,黃埔只有一個”。黃埔最早成立時,是反對分裂國家的。黃埔的革命愛國精神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過去黃埔老一代風雲際會,不打不相識,一笑泯恩仇。現今黃埔後代相聚,有一種特殊的情緣。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國共兩黨獨一無二、可以世代相傳的情感紐帶,是兩岸歷史淵源的承繼和發揚的大任擔當者。雖然第一代黃埔同學年事已高,但居住在海內外的黃埔後代及親屬與黃埔精神有著天然的、割不斷的聯繫與淵源,他們是新時期凝聚和平力量的一個獨特的平臺。

  這些年,海內外的黃埔親友碰到一起格外親切,這種歷史的情緣,使不同背景不同意識形態的人有了交集。大陸民眾在連戰拜祭中山陵時打出了“我們是黃埔後代人”的標語,臺灣的黃埔後人則用“同根同源、一脈相承”來形容自己的感情。共同的血脈産生共同的歷史責任,那就是“發揚黃埔精神,再造民族興盛”。這是筆者聽到黃埔後代最多的話語。(樂美真)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