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統優於歐俄 揭秘背後研發團隊

時間:2015-06-24 15: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立項21年,王飛雪投身其中20年,和團隊一起攻克了一系列攸關北斗系統成敗的核心關鍵技術。如今,他領導的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中心,也從當年的3個人發展到了300多人。

  “從最初投身北斗實現個人的想法,到現在帶領一個團隊做共同的事業,這是與國家的發展強大分不開的,也是我人生最大的快樂。”王飛雪説。

  放棄北大選擇從軍

  1971年1月,王飛雪出生在福建西部山區長汀縣城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高中畢業那年,因為成績優異,他被推薦到北京大學,只要高考成績超過一本線就可以被錄取。這時,4年前從電視螢幕上看到的國慶閱兵那一幕,又清晰地浮現在眼前。科技方隊的“銀河”彩車,解説詞中的“銀河-Ⅰ”、“中國首臺億次巨型機”等關鍵詞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這些,都與國防科技大學有關。

  面對老師和家人的好言相勸,王飛雪選擇了國防科大。4年後,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績完成了本科學業,並決定繼續讀研深造。在選擇專業方向時,他考察了解了眾多與軍事相關的領域,最後確定了當時國家最急需也最薄弱的精確制導方向。

  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製全面啟動。第二年,該系統建設遇到一個瓶頸問題——信號快速捕獲。

  從海灣戰爭就已高度關注國際定位導航技術發展的王飛雪,在一次調研中知道了此事。正在讀博士學位的他和隔壁宿捨得歐鋼常常聚在一起討論,相信可以找到一種新的方法,解決這個難題。

  連續熬了幾個通宵,反反覆復推理論證,王飛雪提出了一個新的演算法。當他紅著眼睛把方案擺到時任系主任莊釗文的案頭時,莊教授眼睛一亮,和他們一起對方案進行完善,對結果進行驗證。

  這套“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得到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中科院陳芳允院士的高度關注,並專門組織專家召開評審會,進行論證。

  那一年,王飛雪24歲。他和同學雍少為、歐鋼從北京抱回一台當時比較先進的臺式電腦,以及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沒有實驗室,就把一個不到10平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別人借。

  3年後,當螢幕上脈衝閃耀,信號捕捉成功的一刻,業內20多位專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時間、十幾家單位、幾十位知名專家都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然在3年內、被3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夥子解決了!

  把攻關現場當戰場

  投身北斗事業20年,王飛雪以對工作的癡迷,對技術的鑽研,以及超長的時間和精力的付出,和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

  2006年,國家準備對北斗一號導航系統體制進行升級。當時,北斗一號已成功運作多年,系統運作穩定正常,大家一致主張,繼續沿用原來的技術指標和基本參數,只需適當增強入站鏈路抗干擾能力、提升系統在某些特殊場合的穩健性即可。

  王飛雪以一個科學家的前瞻眼光,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次北斗一號服務性能全面升級的絕佳機會。

  3個月的挑燈夜戰,幾十人的徹夜不眠,王飛雪和團隊大膽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編碼理論改造應用方案。經過論證後應用到北斗二號上,帶動了整個北斗短消息服務系統效能的躍升:所有的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擾性能提升一倍,各項參數達到最優值!

  作為一名軍隊科技工作者,王飛雪始終把攻關現場當戰場,把實驗室當作戰室。

  2007年4月,北斗二號第一顆衛星進入亞洲某一區域時,受複雜電磁環境干擾,衛星通信發生了阻斷。如果這一難題在3個月內不能解決,不但下一顆星不能發射,即將組網的十數顆衛星發射將無限期推遲。

  情況十分危急!數十位專家齊聚北京商討對策。多數國內同行傾向於技術難度小的“躲”,因為“躲”已有先例,但這樣一來,國家就要蒙受數十億資金損失,且電磁環境一旦再有變化,衛星還要“躲”個沒完;如果選擇“抗”,耗費資金少,但技術難度極大、風險高。

  臨危之際,王飛雪再次請戰。“3個月內,我們一定拿出‘抗體’!”憑藉著頑強的意志與驚人的戰鬥力,不到3個月,他和團隊拿出了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成功避免了危情的發生。

  把北斗當作永遠的目標

  隨著北斗事業的發展,王飛雪承擔的項目越來越多,任務越來越重,攻克的難關越來越多,取得的成果越來越顯著。

  2009年,由歐洲航空航太局專家領銜的代表團飛抵北京,代表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要求與北斗系統展開爭議已久的頻率談判。

  這是一次電磁頻譜的爭奪。中國參加談判的單位,與之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漫長談判。王飛雪帶領導航中心研究小組從技術支撐到國際通行規則等各個方面不停地修煉。

  就在前不久,從捷克布拉格傳來消息:歐盟代表團接受了中國提出的頻率共用理念,同意在國際電聯框架下完成衛星導航頻率協調,中歐衛星導航系統長達八年之久的拉鋸戰握手言和。

  憑著這種精神,王飛雪和團隊先後研製出世界領先的監測接收機、精密測距碼模組及注入系統、主控站測量及通信系統、RDSS業務信號收發分系統、時間同步注入站、星載上行測距終端等地面設備。

  2012年底,升級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面向亞太地區開通服務時,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來賀電,表彰學校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系統首顆實驗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中國北斗系統由區域運作向全球拓展的啟動實施。在這項任務中,王飛雪和團隊承擔了30余項任務,是國家唯一同時承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核心體制、衛星載荷、地面運控、測試評估和裝備應用任務的團隊。

  不久前,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導航論壇上,俄羅斯導航産業界的領袖們在探討全球四大導航系統發展水準時,一致把中國北斗排在俄羅斯格洛納斯和歐盟伽俐略之前。王飛雪在會場上靜靜聽著,內心波瀾起伏:20年的奮鬥,北斗排名從第四上升到第二。回國後,他對前來迎接他的同事説的第一句話就是“下個目標就是拿第一!”(張喆 曹務紳)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