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巴西引進法國技術的國産核潛艇模型
卡達埃米爾塔米姆5月4日與來訪的法國總統奧朗德在首都多哈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一項卡達向法國購買24架“陣風”戰鬥機的協議。此前,印度、埃及兩個地區大國也相繼訂購數量不菲的法制“陣風”戰機。
論綜合國力,法國只算得上“中等強國”。受國際政治、經濟及技術研發等多重因素影響,法國軍火交易也出現過一些難堪的“糾紛往事”。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國際軍售領域,法國不僅常有上佳表現,在某些領域甚至能抗衡乃至反超身居軍售“第一方陣”的美俄。法制武器強大“親和力”當中蘊藏的奧妙和獨到之處,值得玩味。
首先,武器設計思路別具一格。法國軍品雖不及美式裝備先進新銳、引領潮流,也難比俄制武器實用“耐造”、價格低廉,但法式裝備的性價比卻同樣出色。這與其追求“一物多用”的理念密切相關:一款“幻影”飛機可以“變形”而成多種戰鬥機、攻擊機和偵察機;一款“西北風”導彈衍生出了海陸空三大軍種的導彈;一款K15核反應爐更推動了“梭魚”級攻擊核潛艇、“凱旋”級戰略核潛艇乃至“戴高樂”號航母。這種設計思路,既有助於縮短研發週期、降低研發成本和武器售價,又使零備件通用性強,比較便於修理維護。法制武器在技術的先進性與費用的可承受性之間達成了較好平衡,令諸多國際買家另眼相看。
其次,實戰檢驗印證裝備效能。法制武器雖不像美、俄裝備那樣動輒“遠征全球”,卻是打局部戰爭的好手。從中東“六日戰爭”中充當以軍空襲主力的“幻影”戰機,到馬島戰爭時擊沉英軍主力戰艦的“飛魚”導彈,優質戰績成了法式武器的最好廣告,銷售行情也隨之看漲。如今的“陣風”戰機也是如此。這款典型的三代半戰機,雖在發動機、機體材料、電傳操縱系統及綜合航電設備等方面亮點頗多,但外銷卻一度屢屢碰壁。直到在阿富汗和利比亞以及馬利戰場中有了驚艷表現,這柄“空中利劍”才再受青睞,在軍售市場上擊敗了美俄等國的強勁對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行銷理念敢於突破常規。與美俄相比,法國國內武器市場容量有限。要讓龐大的國防工業系統保持良性運作,出口實為必然選擇。為促進武器走向世界,法國相關各界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政府與企業簽訂裝備研製合同時,首先要評估武器的出口潛力,然後才對“過關”産品提供支援,不惜以政府間協議的方式促成其出口合同的簽訂;金融部門負責為軍品出口提供更加有效的信貸保證;軍方則在推銷、簽約和履行合同的各階段,衝在裝備性能演示、人員培訓、售後服務等工作一線。
在一些政治色彩濃厚的軍火大單中,法國人更不乏突破以往國際軍品貿易技術尺度的驚人手筆。例如,2009年法國與巴西簽署的軍售訂單上,堪稱“國之重器”的核潛艇赫然在列。這一協議不僅刷新了印俄核潛艇租借協議的紀錄,更附帶推銷出一批常規潛艇和軍機,吸引巴西成為與法國研發新一代裝備的“國防産業盟友”。
在波詭雲譎的軍火生意中,人們印象中崇尚自由浪漫的法蘭西民族,又何嘗不是個精明強幹的“玩家”呢?(高振明 倪海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