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戰機起飛前,場站官兵進行精心保障。徐邊春攝
起飛!起飛!天空星光熠熠,機場流光溢彩,殲擊機、預警機、運輸機等多種機型升空,各類保障車輛穿梭往來,初夏之夜,一場體系對抗令成空駐滇某場站格外繁忙。坐鎮指揮室,各作戰單元盡收眼底,輕點滑鼠,一道道指令快速傳達到每個保障單元,數十台保障車輛迅速就位,快速充填加挂……
未來戰場,航空兵場站已不再是傳統意義的戰機港灣,更是各種作戰要素、資訊資源匯聚的中樞。自10年前國産三代戰機成建制入駐,這個場站歷任黨委緊貼職能使命,帶領官兵接力攻關,創新保障模式、提升保障效益,連續8年保持軍事訓練一級單位,5次被評為先進黨委,走出了一條資訊化保障變革之路。
一份預案,折射能力“代差”
10年前,首支國産三代戰機團落戶紅土高原。望著一架架新型戰機降落機場,參與保障的場站官兵個個激情滿懷。
站領導一連3個月吃住都在外場。有人做過統計:新戰機列裝當年,場站很少有官兵休假;改裝之初的3年,全站官兵平均每年休息不超過10天。
然而,一場演練中的尷尬,卻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上級組織一次應急保障演練,站機關在作保障方案時,反覆8次未能過關。
考核人員如此評價:以二代戰機的經驗保障三代戰機部隊飛行,方案格格不入。
一份預案折射的是保障能力和觀念的“代差”。場站黨委反思認為,三代戰機資訊化程度高,保障必須依靠精細化。
“核心就是‘標準’二字!但是三代戰機的保障標準是什麼?上級沒指示,書裏沒答案,一切靠自己。” 站長袁志軍回憶説。
從那天起,針對新機保障特點,黨委一班人根據分工,帶領官兵開始持續攻關,對傳統飛行保障“三個階段”進行優化,逐漸摸索出“目標精準、流程優化、過程可控、評估客觀”一整套標準流程。初步形成涵蓋油料、航材等17個領域70多種專業的一整套國産新型戰機飛行訓練後勤保障標準體系。
如今,飛行保障都要填寫程式檢查單、崗位工作程式卡、標準職責卡、應急處置卡,每項工作業務流程、工作內容以及應急處置都有一套標準。去年,場站的優質保障場次率達到了100%。
一紙假條,折射效益短板
作為多機種保障基地,該場站平時訓練任務十分繁重,去年保障飛行就達328個場次,一年365天幾乎連軸轉,保障水準卻始終保持在優質。官兵們坦言,資訊化成為保障效益的倍增器。
説起來,通向資訊化的道路也是被逼出來的。
近年來,空軍轉型建設發展進入新階段,部隊實戰化訓練程度逐步加大,新型戰機開始頻頻飛出“紅土”,上高原、下海疆、赴戈壁,僅2009年,場站就擔負外出駐訓任務4次,比上年翻了一番,後勤綜合保障的難度、強度陡增。
“那時候,場站保障力出現了瓶頸。一是人員太辛苦,經常連軸轉,更別提換班輪休;二是裝備吃不消,大家都忙於完成日常保障任務,對裝備研究不深不透,加之長期超負荷運轉,導致故障頻發。”
站長袁志軍無法忘記,自己的抽屜裏,無奈地壓著一份份假條。“官兵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可貴,但以消耗人力為代價的保障模式不是長久之計,必須依靠資訊化提升保障效率。”
2010年5月,場站自籌經費,研發《保障裝備3D模擬訓練系統》,涵蓋31種骨幹保障裝備。依託此系統,在人員不佔用裝備的情況下,即可展開一專多能、一兵多用的“雙一”訓練,培訓效率大幅提升。如今,場站50%的保障骨幹具備“一專多能”的素質。
觀念一變天地寬。場站採取自主研發、聯合開發、整合引進等方式,集智攻關,建設新型數據庫。飛行保障指令一鍵下達;保障狀態、流程數據品質實況線上更新;保障供求雙方資訊實時感知,大幅度提高了保障效率。
目前場站已完成集油料、場務、航材等17個保障單元的資訊化子網建設,並將各子網建設成集內場管理與外場保障資源相容共用、資訊實時傳遞的網路體系,實現了資訊化的全方位、全崗位覆蓋。
一個接頭,折射融合之難
一個接頭,卻實實在在給士官吳萬林帶來煩惱——
場站同時保障二、三代戰機,兩型戰機使用同一型號電源車,卻因接頭不通用,需要增加電源車數量。
接頭的苦惱折射出的是融合之難。保障一架戰機翱翔藍天,僅場站就涉及近百個專業,各專業如果不能實現深度融合,勢必影響戰鬥力提升。
現代戰爭打得就是“體系”,講究各兵種密切協同、深度融合。囿于門戶之見,各部隊、各專業、各兵種之間往往各自為政,常常陷入單打獨鬥的境地。
提高通用保障能力勢在必行。在保障兩種機型日常訓練的基礎上,場站立足現有人員、裝備,全面研究各類機型保障特點,設計製作各型接頭、卡口和轉換器,適度改造裝備以提高通用性,通過“請進來講、走出去學”拓展人員保障經驗和技能,使場站擁有了保障空軍所有現役機型的能力。
2012年以來,場站開啟了國産三代飛機快速保障法研究,通過優化保障程式的方式,對現有保障流程進行研究分析,調整合併、壓減一些不影響保障品質和安全的環節,一個緊貼作戰飛行任務的新型保障體系悄然成型。
為了真正把各個保障要素“攥指成拳”,場站按作戰需要對各型保障裝備進行“集約化、小型化、方艙化”處理,研究制定後勤保障“拓撲圖”和26套戰機不同規模出動伴隨保障預案,部隊空地大規模出動時間大幅度壓縮,快速反應能力大大增強。
一份清單,折射出可貴擔當
去年4月初,一支來自戰區外的兄弟飛行部隊首次來此執行駐訓任務,他們原計劃自帶保障裝備實施地面轉場。沒想到場站機關提供的一份短短的保障清單,讓兄弟單位喜出望外!
按照這份清單,不僅大型保障設備不用帶,就連傘勤、航醫、油料化驗等都可以在場站得到保障。
兄弟單位反覆核實,也有人善意提醒場站領導説:“這幾個專業很‘特殊’。”這其中的“特殊性”其實很簡單:兄弟單位自帶保障設備,很多保障的風險就落在兄弟單位身上;場站保障的環節越多,不僅人員骨幹力量相對吃緊,風險系數也會大大增加。
“這個小算盤不是我們不會打,但是戰機落在我們的機場的那一刻,場站就是處在戰鬥的第一線,我們必須以打仗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場站領導如是説。
年初,為迎接參加演習的地導、雷達等部隊700余名官兵進駐,場站先後花費數十萬元對老營區進行綜合整治。一位駐訓部隊領導為他們提供的優質服務點讚:“每次到了這兒,不用去想自己的人住哪、吃啥,只考慮完成任務就行。”
“其實,場站的保障能力,有時候不是素質問題,而是觀念問題,看你敢不敢作為、敢不敢擔當。”正是基於這種認識,該場站在同行中率先提出了“主動保障”的口號。
從“被動保障”到“主動保障”,一字之變,透射的正是紅土高原上這一群官兵的使命和擔當。(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