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兵器那些事兒:中國海軍五類裝備一覽 揭軍艦如何命名
戰艦命名折射艦艇發展歷程
中國海軍艦艇與城市“聯姻”,毛澤東主席和新中國首任海軍司令肖勁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海軍成立。誕生之初的人民海軍艦艇普遍噸位較小,裝備比較落後,艦艇的名字更是五花八門。
如何對現有艦艇開展統一命名?有人提議,用領袖和將軍的名字,有人提議用戰鬥英雄的名字,甚至還有人提議用威猛動物的名稱。對此,海軍司令肖勁光沒有輕易表態,而是匯總情況後向毛澤東主席請示。
毛主席沉思片刻,緩緩説道:“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用人名不妥,我們的海軍剛剛組建,現有戰艦是我們的海上根據地,是星星之火。”肖勁光心領神會,隨即回應道:“城市也是人民創造的,您看主力戰鬥艦艇以城市命名是否合適?”兩人相視一笑,心照不宣。
1949年6月19日,國民黨海防第一艦隊“旗艦”在上海吳淞口外起義,編入人民海軍序列後被正式命名為“南昌”艦,由此開啟了戰艦與城市“聯姻”的序幕。
1950年4月23日,南京長江草鞋峽江面舉行了華東軍區海軍一週年慶典暨艦艇命名典禮。命名以艦種分類。護衛艦以有革命歷史的城市命名,如“南昌”、“遵義”;炮艦以具有革命歷史的縣城命名,如“興國”、“瑞金”……
抗美援朝結束後,中國政府決心加快人民海軍裝備建設的步伐。1953年6月4日,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海軍訂貨協定”,從蘇聯進口部分戰鬥艦艇,其中包括4艘驅逐艦。按照慣例,軍艦列編到中國海軍的戰鬥序列,應該用中國自己的艦名。有人提議用首都“北京”和最大城市“上海”,也有人提議就延用蘇聯的意譯名“果敢號”和“神速號”。肖勁光大將認為,這兩艘艦艇畢竟不是我們自己建造的。我們立足早日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爭取自己早日設計建造大型軍艦。而自力更生要靠強大的工業基地,於是把這兩艘軍艦的艦名定為“鞍山”、“撫順”。因為遼寧省鞍山市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鋼鐵工業基地之一,有“鋼都”之稱;撫順市則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燃料工業和原料工業基地之一,有“煤都”之稱。命名方案上報後,很快得到中央軍委批准。1955年6月28日,第二批兩艘驅逐艦抵達青島並移交中國海軍,分明被命名為“長春”號和“太原”號。
第一批4艘驅逐艦以四大工業重鎮命名,激勵了中國船舶工業奮發圖強。令人欣慰的是,1992年4月24日,當“鞍山”艦作為中國海軍最後一艘老式驅逐艦告別大海時,馳騁在遠海大洋上的中國海軍驅逐艦編隊,全部都是我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現代化導彈驅逐艦。
軍艦的命名,一直是民眾關注的熱門話題。中華網論壇召集廣大網友為首艘航母取名的活動中這樣寫道:航母究竟叫什麼名字,網友們做不了主,但是有關中國首艘航母命名的討論,每一個經過認真思考的名字,都寄託著普通中國人對祖國崛起的期盼; 每一個説出口的名字,都是對祖國的一次深情表白。
1978年和1986年,海軍頒發並修訂完善了《海軍艦艇命名條例》,海軍戰艦與城市的“聯姻”走上常態制度化軌道,與此同時,中國海軍艦艇裝備發展也走上快速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