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19日報道,原題:《日研究恢復國產戰鬥機的生產》,作者:田島如生、上阪欣史,全文編譯如下:
日本將開發戰後首款純國產戰鬥機。政府準備與三菱重工業公司和IHI公司等大型防衛企業合作,自2015年度起試制發動機,並對隱身性能進行評估。戰後,曾一度成為日美間政治問題的“日之丸戰鬥機”莫非真的迎來了復活之日?
明年1月,搭載試驗用發動機的“先進技術驗證機”將進行試飛。因為是防衛省與三菱重工合作開發,這將成為試制戰鬥機引擎的模型。通過對分別研究的高壓渦輪機和燃料裝置等核心零部件進行組裝,有望建造出輕量高推力發動機。
參與發動機研制的IHI公司準備在渦輪機零部件上採用陶瓷復合材料,這在飛機發動機行業屬于第一次。這種復合材料比原來的鎳合金輕,能承受1400度的熱量。
被迫放棄開發
報道稱,在開發純國產戰鬥機方面,防衛省堅持“首先開發發動機”是有原因的。日本過去曾尋求開發純國產戰鬥機,結果被美國以發動機理由喊停。這對日本來說是場痛苦的記憶。
“日本獨立開發,技術實力還不夠。日美應以美國F-16戰鬥機為基礎,共同開發”。1987年日本研究開發純國產戰鬥機以替代F-1戰鬥機時,美國空軍相關人士曾迫使當時防衛廳負責人“放棄開發”。
當時日本要開發的,是能夠貼近海面飛行,躲避雷達,發射導彈攻擊敵方艦船的戰鬥機。三菱重工等日本防衛企業已經具備了開發和生產最尖端雷達、機體和導彈等的能力。
唯一不能自己制造的是發動機。當時曾考慮過採購美國的發動機,但美方的說辭是,“如果不放棄獨立開發,就不向日本提供發動機”。結果,日本最後放棄純國產,採取了日美共同開發的形式。
“美國讓日本放棄開發,當時以為美國純粹是從日本技術實力低考慮的。但後來才意識到,美國是在擔心日本的技術”。參與日美磋商的前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長、三菱重工業公司顧問安江正宏如此回顧說。
當時,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和美國總統里根締造了日美蜜月時代。盡管如此,美國仍不同意盟國日本開發純國產飛機,是為了在高端技術濃縮的戰鬥機領域繼續保持霸權。有種說法是,日美同盟是防止日本軍事大國化的“瓶塞”。
本世紀頭幾年,在選擇F-4戰鬥機後繼機問題上,美國再次將自己的意向強加給日本。日本要求美國提供隱身性能極高的F-22戰鬥機,但美國擔心最尖端技術外流,拒絕了日本。日本最後不得不改為採購性能方面差一些的F-35戰鬥機。
美國的多次施壓,讓防衛省相關人士下決心開發純國產戰鬥機。航空幕僚長齊藤治和期待地說,“如果實現國產,發生什麼事情後,就可以比外國產更快反應,可以順利地應用”。
將技術轉用于民間
航空自衛隊最近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負責調研將純國產戰鬥機作為F-2戰鬥機後繼機所要求的性能。目標是,在隱身性能方面,雖不至于趕上最尖端的F-22戰鬥機,但要超過航空自衛隊即將引進的F-35戰鬥機。
隱身性能是通過吸收對方發出的電波,以不讓對方探測到,因此,機體形狀和涂料技術非常重要。通過國產飛機來積累技術實力,可以在日後裝備品出口和共同開發時展示日本的防衛產業技術實力。
技術實力還可以通過軍轉民來產生商機。通過日美共同開發的F-2戰鬥機,雷達被應用至汽車防撞裝置和高速公路自動收費係統,機體的碳纖維復合材料被應用于波音787中。
除了“美國壁壘”外,還有其他的門檻。一個是,自己開發需要超過1萬億日元的巨額開發費用。在軍事戰略方面,有聲音認為隨著無人機的推廣,“現在已不是重視有人戰鬥機的時代”。
“單獨開發並不現實。應尋求由日本掌握主導權的國際共同開發”。熟悉防衛產業的防衛全咨詢公司GLobal insight的社長長瀨正人如此說。防衛相關人士的野心最終會結出什麼形狀的果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