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國家安保室長金寬鎮9月14日開始訪美,其中一項重要議題就是磋商推遲美國對韓移交作戰指揮權的問題。韓媒稱,美國希望按照此前的協議,在2015年12月向韓方移交指揮權,但韓國政府以“朝鮮威脅”為由,堅持要求推遲到2020年以後移交,以便騰出時間完成對朝“殺傷鏈”係統和韓國導彈防禦係統(KAMD)的建設。韓國為何一再推遲接收戰時指揮權?韓軍在接收這一權力之前,還需要惡補哪些能力呢?
從21世紀以來,韓國已多次主動推遲從美軍手中收回作戰指揮權,深層原因是在與指揮權相關的情報收集、指揮控制、精確打擊等領域,韓軍無力擺脫對美軍的依賴。目前,韓國針對朝鮮的全部軍事戰略情報、70%的戰術情報仍依賴駐韓美軍提供,即便美韓聯合對朝信號和圖像情報偵察活動也完全由美方主導。韓軍人士強調,一旦取消美韓聯合司令部這一信息共享平臺,韓軍可能在一夜之間喪失對朝鮮核動向和大規模兵力動向的信息掌控。
而在指揮控制領域,韓軍至今的最高作戰準則仍強調依托美軍先進的情報偵察能力,發揮強大的火力和機動力,以增強部隊的攻擊力。2008年1月,韓美軍方商定建立“信息通信技術論壇”(ICTF),作為交換信息及執行聯合項目的常設協商體,為韓軍最終加入美軍主導的“網絡中心戰”體係鋪平了道路。據悉,ICTF目前的首要任務就是推進美國向韓軍開放16號數據鏈的終端以及提高聯合戰術信息發布級別。16號數據鏈是美國供應給盟軍的先進軟件,可以讓日本、以色列、北約等盟國與美軍戰機、雷達站、航母之間的語音對話及資料,編成密碼進行傳遞。這使得韓國戰機與預警機、海上艦船以及岸上作戰管制雷達之間,可以直接進行通訊與資料傳遞,即使美軍不參戰,韓軍也能共享美軍偵察係統對其開放的信息。
至于精確打擊方面,韓軍大部分威脅朝鮮縱深的武器均為美國提供,像美制“斯拉姆”-ER巡航導彈就是“殺傷鏈”計劃的“核心武器”,沒有美國的技術支持,這些裝備很容易變成廢鐵。韓軍的大部分戰機也完全依賴美方提供維修服務,因為美方服務不到位,KF-16平時只能維持85%的出勤率,戰時則不會超過10%。根據韓美簽訂的技術合同規定,除非獲得技術出口許可,韓企不得擅自生產和銷售美制戰機零件。幾年前,美國發現韓軍有私拆F-15K飛機上的“虎眼”偵察吊艙的痕跡,事件差點上升成外交糾紛。(秦 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