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倣美軍搞臺版紅旗演習 假想敵由精英組成

時間:2007-12-03 16:26   來源:世界新聞報

 


臺灣空軍F-16B輕型戰機編隊升空

  11月21日9時30分,臺灣空軍2007年度“戰術訓練總驗收”在花蓮佳山基地拉開帷幕。當天的佳山基地戒備森嚴,包括幻影-2000、F-16、“經國號”和F-5E在內的24架戰機在跑道上一字排開,與列隊整齊的數百名地勤服務、指揮控制人員一起,接受乘坐在吉普車上的臺“國防部長”李天羽、“參謀總長”霍守業、空軍司令彭勝竹等人的檢閱。

演習來自“炸射”比賽

  本次演習的名稱很特別,叫“戰術訓練總驗收”,不少軍事愛好者對這個名稱也感到陌生,因為它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曾經幾度沉浮,名稱改來改去。

  上世紀50年代,逃到臺灣的蔣介石政權意識到空軍將是“反攻大陸”的先頭部隊,進而制定了一系列演訓措施,尤其是每年對戰機的轟炸射擊技術進行考核競賽,這種“炸射比賽”延續了近40年的時間。

  但隨著臺當局斥鉅資引進新一代戰機,臺空軍進入換裝磨合期,加上臺軍各兵種間的內鬥,“炸射比賽”于1994年被叫停。2002年李天羽被陳水扁提拔為臺空軍司令後,為進一步提高空軍在臺軍中的地位,大力策劃和推動臺空軍的兵種年度操演。2004年,這種演習正式恢復,並更名為年度“戰術訓練總驗收”。

  雖然名稱有所不同,但是“戰術訓練總驗收”堪稱臺灣版的“紅旗演習”。“紅旗演習”是美國空軍在接受越南戰爭的殘酷檢驗後的産物,旨在通過大規模的空軍對抗演練,讓空軍人員經歷所能想像到的最為嚴酷的環境,為赴海外執行遠征作戰任務作準備,同時通過近實戰演練,了解存在的問題並加以改進。

  按照臺空軍的規劃,“戰術訓練總驗收”是臺軍“年度部隊訓練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檢驗各飛行部隊的綜合訓練成效,並通過與假想敵的對抗,全面提升部隊的戰鬥力。

  11月21日,現任“國防部長”李天羽在主持“戰術訓練總驗收”開幕典禮時表示,希望參加人員在保證飛行安全的前提下,在裁判單位“公平、公正、公開”的從嚴考核下爭取良好成績,最終達到“為戰而訓、戰訓合一”的目標。

假想敵部隊用英語交流

  “戰術訓練總驗收”被臺空軍定位為“年度頂級”,參加對抗競賽的部隊都是臺軍各飛行聯隊的精英,並且通過傳統的抽籤方式最終確定入圍人選。其中,作為對抗競賽的重要組成部分,“假想敵”格外引人注目,入選“假想敵”的部隊也被視為“精英中的精英”。

  此次擔任“假想敵”的是駐紮在花蓮基地的臺空軍401聯隊的第17作戰隊,主要在演練中擔任模擬蘇-27戰機的角色。臺空軍曾就假想敵機種換裝方案幾度爭執不下,最後才終於選定F-16。

  第17作戰隊歷史很久,早年曾與美國“飛虎隊”並肩作戰,又被稱為“雷神中隊”。成員多為在美國盧克基地接受專項訓練的資深飛行員,其中很多人甚至在美受訓期間獲得了多項戰術測試冠軍,所佩戴的肩章也與其他空軍部隊不同。

  該隊的F-16機群主要採用與美軍同步的戰術戰法,與參賽的其他戰機進行高空攔截、中低空戰術演練、纏鬥等對抗,演練動作“與實戰無異”。第17作戰隊在演練過程中都用英語溝通,除了凸顯美式訓練風格外,按照臺空軍內部人士的説法,“希望全方位打下未來與美軍聯合作戰的基礎”。

演練內容轉向主動攻擊

  “戰術訓練總驗收”主要分為“地面實戰”、“空中戰技”兩部分,以結合實戰場景的制空、制海任務為主,同時結合假想敵的空戰戰術戰法,進行空對地及夜間防空攔截等科目的對抗。

  臺軍方宣稱,“戰術訓練總驗收”的標準倣照美軍及北約各國的類似演練,按照“從嚴、從難、求實、求精”的原則,“通過真正的對抗演練強化戰備”。

  2004年首次演習時,臺空軍就迫不及待地將剛剛換裝完成的美購E-2K空中預警機加入測評行列,與參演戰機一同演練協同空戰;2005年,由臺中科院自行研發的TAS戰術分析系統首次在參賽戰機上亮相,該系統可以將參演戰機的空戰動作及編隊戰術即時顯示在地面控制中心的電腦螢幕上,從而有效避免了演習過程中發生的弄虛作假現象。

  2006年演練期間,臺軍的F-16戰機又在夜戰訓練時,首次挂載AIM-120“阿姆拉姆”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以驗證AIM-120在夜間作戰的實戰性能。

  今年的演練為期8天,在已經過半的日程安排中,由F-16戰機攜帶AGM-88“哈姆”反輻射導彈進行雷達壓制攻擊成為重要內容,臺軍機在與假想敵部隊“苦鬥”之後,通過電腦倣真環境進行對地雷達攻擊。

  回看4年來的“戰術訓練總驗收”,臺空軍的演練重點已經由2004年的與預警機協同爭奪制空權,發展到2006年的夜間遠端空戰,今年更是直指對敵方地面雷達目標的主動攻擊,反映出臺空軍作戰已由強調“己方制空”,向著更加重視“防對方制空”轉變,其所向所指令人警惕和關注。

 

 

 

編輯:張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