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操作“仇中抗中”,臺灣經濟將被邊緣化
圖片來源:台灣網
“大華網路報”4日刊登原海基會經貿處處長鄧岱賢的文章説,近來為防止“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擴大,兩岸人員與貨物往來大幅減少,迄今有超過7成航班被取消,旅客減少8成以上,貨物往來的減少更是不計其數,導致臺灣經濟受到嚴重衝擊。雖然蔡當局已經通過600億(新台幣,下同)的紓困方案,但仍有許多業者無法支撐而倒閉,希望業者與臺當局共同努力,將疫情衝擊降至最低。
由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灣的經濟情況可知,兩岸人員與貨物的正常往來對臺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雙方和則兩利,鬥則雙輸。希望在疫情緩和後,兩岸能回到和平發展、經貿互利雙贏的正常軌道,千萬不要“仇中抗中”意識型態作祟,造成臺灣經濟被邊緣化。
眾所皆知,自從1987年11月2日臺灣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雙方關係發展非常迅速,大陸已是臺灣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與第一大進口來源、第一大對外投資以及臺灣人旅遊最多的地區,通過經貿往來,臺灣從大陸獲得極大的成長動能,若是沒有大陸市場,臺灣經濟不知何去何從!
因此,維持兩岸和平穩定,讓兩岸經貿往來持續為臺灣經濟注入源頭活水,是臺灣未來發展的最佳策略,若是“仇中抗中”意識型態作祟,讓兩岸經貿往來因政治因素而斷煉,那臺灣經濟所受衝擊恐怕要比肺炎疫情來得大多了。
除了兩岸經貿關係密切之外,臺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必須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然而,臺灣經濟能否融入國際社會,大陸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民進黨當局走“仇中抗中”路線,在國際場域與中國大陸進行對抗,根本沒有機會參加國際經濟社會組織與其所舉辦的活動。因此,唯有兩岸關係改善,臺灣才有可能擴大國際經濟參與,不被邊緣化。
特別是東盟10國與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5國(東盟加5)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已經完成談判,預計今(2020)年簽署,內容包括降低産品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障礙、服務貿易、智慧財産權、經濟技術合作、中小企業等18個領域,經濟影響力極為深遠。
文章説,RCEP對以外貿為導向的經濟體臺灣而言,影響更是重大。舉例而言,中國大陸加港澳市場約佔臺灣總出口的四成,“東盟”約佔一成五,日韓同樣是臺灣重要的貿易夥伴。“東盟加5”市場合計吸收了臺灣70%以上的出口産品,對臺灣對外貿易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根據經濟學原理,如果臺灣不能加入RCEP,將會對經濟産生“貿易移轉效果”與“投資移轉效果”。就“貿易移轉效果”而言,RCEP成員間彼此降低關稅並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成員之間的貿易額會大幅增加。相對而言,沒有加入的臺灣所生産的相同産品,要附加關稅,價格相對較高,競爭力絕對大幅下降。
除此之外,臺灣出口到RCEP成員的産品要面對非關稅貿易障礙,如檢驗檢疫,産品很難進入RCEP成員境內,臺灣産品會被成員境內生産的産品所取代,此即“貿易移轉效果”。“東盟加5”市場佔臺灣70%以上的出口,其衝擊將會非常巨大。
其次,就“投資移轉效果”而言,RCEP成立後,會擴大吸引外資到成員境內投資,以獲得區內相對廉價的生産資源、享有關稅優惠與通關便捷、以及爭奪區內擴大的消費市場,這不但會排擠臺灣的外資投入,更會吸引臺商赴RCEP成員投資,加速臺灣廠商外移,此即“投資移轉效果”。
總而言之,臺灣會不會被國際經濟社會邊緣化之關鍵在兩岸關係,“仇中抗中”的意識型態,絕對會造成臺灣經濟被國際社會邊緣化。臺灣若想參與國際經濟社會,避免被淘汰出局,就必須要維持兩岸和平穩定,如此才能務實參與國際社會,避免經濟被邊緣化的危機。(編輯:李傑)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