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蔡英文自詡的“三年有成”是何貨色

2019年05月27日 08:23: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5月20日是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就職滿3週年的日子。連日來,島內不少政黨、團體都舉行研討會、記者會,歷數蔡英文當局執政3年來的種種劣跡。近期發佈的多項民調顯示,島內民眾對蔡英文這3年的施政表示不滿意、不合格,對當局未來的施政沒有信心。

  但蔡英文自己並不這麼認為。在5月20日當天,她首次舉辦就職週年記者會,用所謂“十大進步關鍵詞”來標榜自己的“成績”,自詡“三年有成”,還堂而皇之地稱“不計毀譽,帶領臺灣前進”。然而,她所謂的成績單絲毫經不起審視和檢驗。從兩岸關係、經濟民生到執政表現莫不如此。

  兩岸關係“變壞了”

  在就職三週年記者會上,蔡英文為糟糕的政績辯稱,做得越多,被罵得越兇。“得罪人的事,別人都第二任再做、或乾脆不做,只有蔡英文第一任就做。”在“十大進步關鍵詞”中,她刻意標榜“國防自主”和“捍衛主權”,還指責中國大陸“一國兩制喊得很大聲”。

  可是,對於蔡英文以“辣臺妹”形象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島內大多數民眾持負面態度。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近期的民調顯示,有近60%的民眾認為蔡英文執政3年來兩岸關係“變壞了”,更有56%的民眾不滿意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的表現。此外,有高達45.1%的受訪者同意“九二共識”是兩岸交流的基礎與和平發展的關鍵,55.7%的民眾不認為“聯美抗中”可以保障臺灣安全。

  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指出,蔡英文不時向大陸嗆聲幾句,就自詡為“捍衛主權”,但臺灣民眾因兩岸關係僵滯受到的衝擊就只能各自含淚往肚子裏吞。臺灣《中國時報》評論説,臺海局勢的穩定與否是臺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鍵問題。蔡英文在兩岸問題上沒有方向,不善加運用具有“定海神針”功效的“九二共識”,究竟是要把臺灣帶往哪?“兩岸關係搞不定,蔡英文奢談什麼政績?”

  經濟民生“沒改善”

  蔡英文詭辯稱,自己這三年完成了加薪減稅、擴大投資、産業升級、非核家園、綠色能源等工作,臺灣的經濟在穩定地成長,機會在增加。

  對於這樣的説法,島內民眾並不買賬。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公佈的民調結果顯示,對於臺灣近3年的經濟狀況,感受到“向下沉淪”的達52.2%。對於一般家庭的薪資和生活水準,超過七成認為“沒明顯改善”。臺行政管理機構“主計總處”公佈的數據表明,2016年至2018年臺灣經濟增長率平均為2.4%,呈明顯下降趨勢。該機構預估今年經濟增長率為2.24%,而如今諸多機構不斷下修這一數據,例如星展銀行僅將其定為1.9%。

  在中國國民黨召開的蔡當局三週年“施政總檢討”記者會上,國民黨智庫批評蔡當局三年間持雙重標準、唯綠是從,推行所謂“轉型正義”,沒收國民黨黨産,打擊軍公教,一年兩修“勞基法”致使勞動者權益倒退等舉措。這些行為引發臺灣社會各個方面的紛亂跟對立。與會的國民黨籍“立委”江啟臣更製作了蔡當局“失”政三週年日曆,歷數每月當局製造的爭議話題,不得民心的施政更是罄竹難書。

  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高順德撰文指出,蔡英文上任之初提出要解決年金制度、能源與資源、司法信任、貧富差距、年輕人低薪等問題,但3年過去,蔡英文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製造了很多問題。

  臺灣競爭力論壇學會理事長龐建國舉例表示,年金改革操作引起世代對立與職業對立,衝擊島內消費,進而影響經濟增長;而“2025非核家園”政策,將增加火力發電,導致排碳增加與環境污染,增加可再生能源比重,導致發電成本劇增、電價上漲,進而拖累民生。

  執政成績“不合格”

  當被問到如何為自己表現評分時,蔡英文稱,執政3年有成,希望大家繼續支援。但島內諸多民調都顯示,臺灣民眾對其處理兩岸關係、發展經濟等方面的表現都不滿意,學者亦批評其表現不合格。

  臺灣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高永光認為,當局執政可以用“專制、蠻橫、無能”作為整體評價。展望未來,TVBS最新民調顯示,56%民眾表示對當局未來施政沒有信心。

  “如果要給蔡當局打分數,我認為不僅不及格,甚至零分都不夠用,應該考慮列入負分。”龐建國説,蔡英文正在透支臺灣的生命力,把臺灣往邊緣化的方向推,領著大家往死衚同裏鑽。

  就連民進黨內部,對於蔡英文的“政績”也掀起批評聲浪。綠營智庫臺灣民意基金會近期公佈民調,民眾對蔡英文的施政表現打了55.01分,離及格都還有距離。對民進黨當局的施政,有57%的人表示不滿意。綠營幾名所謂的“青壯代”代表最近召開“青壯代對蔡英文的呼籲”記者會,指責蔡英文施政不得民心,2018民進黨“九合一”敗選之後並無真正的反省改革,民進黨中央一再為其量身訂做的初選已違反民主精神,因此要求蔡英文放棄對下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角逐。

  “有沒有‘十大政績’,百姓心中自然有一把尺來衡量。對於普通民眾來説,大家最渴望的還是安定幸福的生活。”在評價蔡英文執政3週年時,《中國時報》社社長王豐這樣表示。

[責任編輯:張亞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