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華】臺灣出口連五月衰退的警訊

2019年04月24日 09:03:00來源:台灣網

  “大華網路報”24日發表臺灣標竿企業促進會理事長鄧岱賢的評論文章説,根據臺當局財政主管部門公佈的2019年3月海關資料顯示,臺灣3月的出口金額為286.8億美元,較上年同月減4.4%,連續五個月衰退。而臺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出口是臺灣經濟成長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出口連五黑值得民眾高度重視這個警訊。

  造成臺灣出口連五黑的因素很多,根據臺當局“統計處“的分析,由於全球需求轉緩加深電子産業淡季效應,再加上去年同期基數偏高,因此造成臺灣出口連續五個月下滑。除了這些短期的不利因素之外,臺灣更需要重視長期無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對出口造成的巨大衝擊。

  眾所皆知,全球區域經濟整合已盛行多年,在北美有“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歐洲有“歐盟”(EU)、而在亞洲目前主要有“東南亞國協”推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s, RCEP),進一步形成東協加六,包含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等都已經加入。如果臺灣無法加入這些區域經濟整合組織,對出口非常不利。

  根據經濟學原理,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經濟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後,彼此間關稅將大幅降低並享有貨品的通關便捷,相互間的貿易量會增加,而沒有加入的經濟體,會因為高額關稅與通關障礙,導致與加入成員之間的貿易額下降,這就是經濟學原理所稱的“貿易移轉效果”。

  而由於“貿易移轉效果”,會擴大吸引外資在成員島內投資,以享低關稅與通關便捷的優惠;相對而言,沒有加入的經濟體吸收外資就相對困難,甚至企業會被吸引外出投資,這就是經濟學所稱的“投資移轉效果”,台塑到越南去投資設廠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要享有RCEP所帶來的優惠措施。

  所以臺灣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入這些區域經濟組織以避免貿易與投資受到衝擊。至於臺灣要如何融入區域經濟整合?過去曾有先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s, CPTPP)或是RCEP的爭論,也有學者提出要同時加入CPTPP與RCEP。然而,實際狀況是臺灣都無法加入這兩個組織,其中原因大家都非常明白,臺灣唯有先處理好兩岸經貿關係,才有可能加入CPTPP與RCEP。

  在2008至2016年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兩岸在2010年6月29日簽署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2011年1月1日ECFA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生效後,臺灣有539項出口中國大陸免關稅與享有通關便捷的權利,大幅促進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也為臺灣經濟成長注入更多的源頭活水。

  同時在中國大陸的默許下,臺灣才有可能在2010年11月4日與義大利簽署智慧財産權了解備忘錄;2010年12月24日與法國簽署避免所得稅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2011年8月1日與印度簽署《關務互助協定》;2011年9月22日與日本簽署《有關投資自由化、促進及保護合作協議》;2011年9月24日與斯洛伐克簽署租稅協定;2012年7月與紐西蘭簽署經濟合作協議;2013年11月與新加坡簽署經濟夥伴協議。

  可惜的是,自從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執政後,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被中國大陸認為是破壞兩岸的政治互信基礎,導致兩岸關係走向緊張對峙狀態,許多攸關兩岸經濟議題無法透過協商解決,不但戕害兩岸經貿正常的交流互動,也加深了臺灣被區域經濟整合邊緣化的危機。

  總而言之,出口對臺灣經濟發展非常重要,民眾要重視臺灣出口連五月衰退的警訊。臺灣必須要享有一個公平競爭的國際大環境,避免因人為的不公平貿易條件,導致臺灣出口受到衝擊。所以,促進臺灣出口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而要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就必須改善兩岸關係,讓雙方關係成為融入區域經濟整合的動力而不是阻力。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