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電動自行車監管難 臺當局連出三道“緊箍咒”

2018年09月30日 17:16: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據統計,目前臺灣經檢驗合格領有標章的電動自行車約33萬輛。按照島內規定,所謂電動自行車是指時速低於25公里的兩輪電動單車。因為低碳環保、價格低廉,加上不用考照、重量輕易操控等因素,電動自行車在島內很受老年人、外籍移民勞工和未成年族群的歡迎。

  但因電動自行車改裝後容易超速成“脫韁野馬”,使用者上路經驗不足且多數人不戴安全帽,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就容易造成死傷,成為島內越來越關注的一個安全問題。為此,臺灣交通管理部門將針對電動自行車訂立相應規範。

  交通肇事逐年遞增

  臺灣交通管理部門直接出手的直接原因,據説跟近期的一則廣告有關。最近在一新款電動自行車的廣告中,有代言藝人被警察攔查,但因電動自行車免牌照、免駕照,警方無奈放行。明明外型與功能和一般機車(摩托車)類似,但廣告中的電動自行車卻如有特權一般,警察也奈何不得,讓輿論譁然,非議頓起。

  背後原因,則是越來越嚴重的交通安全問題。因為沒駕照,不用挂車牌,民眾在騎乘電動自行車違法時,除非現場有警方直接攔截,否則光靠拍照與監視鏡頭畫面,根本難以判定當事人身份,造成執法困難。

  臺交通管理部門近來屢屢收到民眾反映,有經銷商因應客戶需求,擅自變更速度上限超過25公里,也有一些民眾在購買電動自行車後,私下改裝車輛,換上更大馬達,最快時速飆到40公里,幾乎跟摩托車一樣,安全隱患頗多。

  電動自行車肇事逃逸後找不到人的狀況,隔三差五就會出現。據臺有關部門統計,電動自行車2015年到2017年共發生3000多起交通事故,且逐年遞增,共釀13死、5347傷。典型案例如,在2015年7月,有一名14歲女初中生騎乘電動自行車,疑似闖紅燈撞上81歲老婦人,導致對方顱內出血死亡。

  有關部門動真格的

  治理消息一齣,引起眾人熱議。許多人贊同臺交通部門的做法,認為這些車輛在路上確實造成交通危害,本應就該依規嚴管。

  臺灣中央警察大學交通係教授蔡中志指出,電動自行車問題在於“速度”,改裝後一快就容易肇事。且電動自行車與電動機車外觀沒有太大差異,但是一個要考駕照、一個不用考,一個要領牌照、一個不用領,容易造成民眾誤解以及交通混亂。

  同時,也有許多電動自行車租賃業者、交通研究學者等認為,要解決電動自行車帶來的交通問題,不應只是一味規管車輛或駕駛人。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臺中、墾丁等地的租賃業者都表示,電動自行車的承租人除了臺灣民眾外,還包含不少境外遊客。這些人通常都沒有臺灣汽車、摩托車駕照,若是當局針對電動自行車進行管制,這一部分人將無法繼續騎乘,交通方便度大打折扣。

  有關部門決定動真格的。比如島內早就有騎乘電動自行車須戴安全帽規定,但沒有罰則,形同虛設。而根據正在研議中的規定,以後騎車若未戴安全帽,將正式開罰。交通部門也將修正電動自行車審驗管理辦法,如果私自變更最大行駛速率控制裝置,車輛將不得上路,否則重罰。此外,為區隔電動自行車和電動機車外觀,從2017年起,電動自行車長寬高大小也將規定縮小約1/3,2021年起車體還要再縮小5釐米。

  回歸“道路安全”初衷

  針對社會聚焦的駕駛人肇事逃逸,臺灣交通部門表示將修訂部分規定條文,將電動自行車掛牌納管,若違規被拍到,就可依車牌找出駕駛人追責開罰。掛牌納管後,將要求駕駛人比照汽機車投保強制責任險,以進一步保障車禍受害者權益。

  但臺灣媒體表示,除了上述三道“緊箍咒”,到底怎樣才能回歸“道路安全”初衷,恐怕還需要更詳細的對策。

  一方面,要做好配套,防止政策誤傷。屏東縣恒春鎮的郭姓租賃業者就坦言,電動自行車若嚴格納管,“租車生意幾乎全趴了”。那些來自港澳、大陸等地的島外旅客,正是因為沒有機車駕照才租電動自行車的,如果嚴管,他們的權益如何保障?

  另一方面,臺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長陳宏益認為,比起對車輛的管制,更重要的應該是教育臺灣駕駛人,從注意交通安全與遵守交通規則開始做起。

  在臺中後豐鐵馬道經營電動自行車出租的林金聰表示,騎乘安全教育很重要。

  林金聰説,外籍移民和勞工可能對臺灣交通法規、信號標誌及標線等規定不了解,才會亂騎。應透過僱主輔導,讓他們遵循規定,而不是僅僅將電動自行車全面納管。畢竟科技日新月異,若只是一味思考如何管制這些工具的使用,總會有規定力有未逮的地方。但如果每位駕駛人都能具備良好的交通安全概念,那不管是用哪種交通工具,最終都能安心開上路,平安駛回家。(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任成琦)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