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人:面對經濟大蕭條準備好了嗎

2018年08月02日 16:42:00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國時報》1日發表評論指出,近日媒體報導臺灣北中南3個指標性觀光市場:碧砂漁港、逢甲夜市、墾丁大街,同時面臨消費人潮衰退的窘境。如果和過去幾年高雄的六合夜市、南華夜市相比,已經沒辦法用簡單的理由:陸客減少來解釋了。

  歷經三波工業革命,進入21世紀後,全球經濟面臨一個共同問題:過度的供給。由於一般民眾生産與消費共同成長,在量和質的需求上仍處於均衡的狀態,但到了20世紀末已感受到疲態。藍海不多,即使再強大的行銷手法也只能在紅海中尋求商機。

  當然全球性共同的問題在各地亦有差異。對於人口紅利仍然成長的地區所得仍然上漲的地區,並不構成威脅。但對於人口逐漸老化、少子化或經濟成長已經瀕臨停滯狀態的地區這會是一個大難題。不幸的,臺灣兩者兼具。

  以高雄為例,在陳菊主政下硬體建設的確大幅增加,吊詭的是經濟持續往下衰退。以量的角度來看,從1979年高雄升格為直轄市到2010年合併高雄縣為止,30年來人口增長不到2成,近年來更是負成長。從質的角度來看,高雄仍然是以藍領階級為主的城市,長久以來求溫飽可以,但不足以追逐較高品質的大量消費。

  孰以致之?高雄的經濟發展問題不在供給面(建設)而是在需求面(消費力)。高雄就是臺灣的一個縮影。回想10多年前,高雄曾經擁有一個喝咖啡品爵士樂朋友的聖地:城市光廊。但當河邊漫波開始營運後,城市光廊立即暗淡無光。當駁二藝術特區開始營運後,河邊漫波又門可羅雀了,雖然曾經因為陸客人潮重現商機,而今只有業者自己苦哈哈地在河邊跳漫波了。真相是:高雄喝咖啡品爵士樂的人口就這些,再多的建設只是讓這群人“逐水草而居”罷了。

  曾經是高雄金融街的中正四路,即使目前在捷運橘線加持下,如今晚上8點之後已如夜半時分暗黑無光。曾經是高雄最精華的鹽埕區,已經是老一輩偶而走走,懷念青春時光的老地方。如同矗立在愛河邊上的歷史博物館(舊市政府)自艾自憐這半世紀的滄桑。再看看高雄目前的“首善之區”凹仔底森林公園周邊,一整排“售、租”的大型廣告牌,獨自面對著萬坪公園綠地,只能徒呼負負。

  碧砂漁港、逢甲夜市、墾丁大街夜市,還有全臺灣各地許許多多的商圈,面對的問題是一樣的:需求不足。這已經不是政治人物假裝專業地説:輔導業者調整體質和經營策略,或開發新南向國家的觀光客,就可以解決。

  觀光勝地“等無人”的問題,未來只會更加嚴重,而且是全面性各行各業都會面臨的問題。不幸的是剛好碰上軍警公教新年金辦法實施,近百萬人同時削減非必要開支下,臺灣的庶民經濟簡直是雪上加霜。面對一甲子以來最大的經濟蕭條,臺灣人,你準備好了嗎?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