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媒:深澳空污比核四風險更堪憂,蔡當局應務實檢討

2018年04月23日 10:35:00來源:台灣網

  針對深澳電廠的爭議,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19日表示,為實現穩定供電與發展經濟,協請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全力支援建置深澳電廠,並向外界説明。臺灣《中國時報》22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現有能源政策的問題,綠能還不足以承擔作為基礎電力,反深澳電廠的聲音大增,空污是實實在在對健康的危害,建議蔡當局立即務實地檢討、調整能源政策以及深澳電廠的興建與否,不要用不確定的核風險為藉口,犧牲民眾的健康。

  社論摘編如下:

  針對深澳電廠的爭議,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19日表示,為實現穩定供電與發展經濟,協請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全力支援建置深澳電廠,並向外界説明。國民黨團則認為,深澳電廠引發空污疑慮,提出“停止新建、擴建燃煤電廠或機組”公投提案。深澳電廠再度激起社會爭議,其實也顯示蔡當局的能源政策難以為繼。

  臺當局“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日前接受媒體訪問談到深澳電廠的爭議時,説出了當前蔡當局能源的窘境。依照張景森的説法,深澳電廠啟用是因為北部缺電,“目前臺灣不得不配置一部分的燃煤電廠,配置一定比例的燃煤電廠是合理的”;不僅如此,他説由於新北市、桃園市的用電都成長,北部未來還必須興建新電廠。目前有4%的電力是南電北送,如果不要深澳電廠就必須節電,“北北基桃等北部都市都要承諾節電10%”。

  張景森這番話其實講出了臺灣供電未來面對的窘境,這個窘境其實許多能源專家早已説過,只是蔡當局與反核人士一直不願面對。臺灣確實長期以來就是“南電北送”,“核四計劃”其實就有平衡區域用電供需的意義。但蔡當局以全面廢核為出發點的能源政策,不僅核四要拆除不啟用,連核一、二都要如期停役,北部用電缺口因而上升。

  這就是蔡當局非強制讓深澳燃煤電廠過關的原因,核四不用加上核一、二退役,北部供電量減少580萬千瓦,等於減少一個臺中火力電廠的發電量,因此對蔡當局而言,不僅深澳電廠勢在必行,連現有北部電廠亦都必須增加新機組;甚至依照張景森的説法,北部還要再興建新的電廠。

  無論是深澳電廠,或是北部電廠新增機組及未來要再興建的新電廠,毫無懸念地必然是火力電廠。能源政策説要把天然氣發電比重提高到50%,燃煤電廠降到30%,但現實是如果天然氣接收站計劃無法如期如量完成,這個目標根本難達到,這也是蔡當局甘冒大不韙,讓深澳電廠使用燃煤之故。而且,無論天然氣或煤都是會産生污染、排放的火電,北部的空氣品質惡化已難避免。

  蔡當局能源政策中倚為重鎮的綠能,也明顯看得出問題百齣。一來整體進度緩慢,未來又要面對施工的不確定性,務實的看是難以接續用電需求;二來近日外界迭有批評的用高價保證20年收購的風電,讓1、2兆元的電費落入外資口袋,更將拉高電價;三來從蔡當局持續在北部增建火電廠來看,綠電對紓緩北部用電需求的效益顯然有限,亦是官員自知綠電計劃不可能達標。

  至於“強制節電”政策更是荒謬,這已等同缺電與變相漲電價了。作為地球公民,不論企業或家庭,儘量節電當然是“為所應為”,而且臺當局倡導與推動節電已有多年,但用電量有其基本的“硬性需求”存在。民眾就算可以共體時艱、少開冷氣,但天氣熱到38度還要民眾不開冷氣,就是過頭了,更是做不到的事。企業更現實,經濟差、訂單少當然少用電,但訂單滿載趕工時,要企業停機減少用電,就難落實。

  數據其實也很現實的告訴蔡當局這種情況。蔡當局這兩年一直在推節電,甚至在“和平電廠事件”時,還強制公家單位中午不開冷氣。但去年景氣回升、出口增加、工業生産當然正成長,結果用電量成長超過2%,節電是破功了。如今卻要訂出節電5%到10%的目標,做得到嗎?如果是祭出“強制”方式作節電,實質上就是限電措施上陣;至於對用電大戶的企業祭出處罰,等於變相上漲電價,更是增加企業生産成本、影響投資意願。

  蔡當局很厚顏把今日的供電、空污問題推到前朝馬當局身上,但也不過在兩年前、蔡當局尚未執政時,臺灣已多年保持穩定供電,電價甚至調降,空污也未如蔡當局執政後般嚴重,再去牽拖馬當局,豈有説服力?

  我們多次指出現有能源政策的問題,綠能還不足以承擔作為基礎電力,反深澳電廠的聲音大增,空污是實實在在對健康的危害,建議蔡當局立即務實地檢討、調整能源政策以及深澳電廠的興建與否,不要用不確定的核風險為藉口,犧牲民眾的健康。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