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影視能否借大陸市場重新起飛?
臺灣影視産業低迷已久,十多年前臺灣偶像劇席捲兩岸與東南亞,風光早已一去不復返。一路走來,當日本、韓國以及大陸的戲劇與節目先後大放光芒的同時,回顧臺灣,戲劇與綜藝節目的規模與數量卻都每況愈下,陷入宛如魔咒般的惡性迴圈:對內是電視廣告總收入下滑、對外是銷售市場打不開、難以回本,影視內容的投資額度隨之下修,這麼製作出來的戲劇與節目品質,當然又隨之降低,結果就更加吸引不了觀眾、也銷售不出去。
臺灣《旺報》14日社評指出,當韓劇與大陸劇的拍攝成本,已經紛紛突破每集新台幣2000萬的大關,臺劇的拍攝成本卻是反向發展,不但下探到每集新台幣100萬,而且産量越來越小。長此以往,臺灣影視産業必將一蹶不振。
社評指出,大陸願意對臺灣影視産業開放,將是一股活泉灌入旱地。套用經濟學術語,影視産品的邊際生産成本趨近於零;電視劇拍完了不管是在哪一家電視臺播,幾乎都不會因此再增加生産成本,這就是邊際生産成本趨近於零,於是版權賣得越多,回收的增加幅度就越驚人。相較之下,不管是賣早餐還是賣汽車等其他有體産品,就算只多賣一份産品,生産成本都絕不會是零。這就彰顯出了中國大陸對臺灣開放市場的重要性。
2015年時,韓劇《太陽的後裔》以每集23萬美元、16集總計368萬美元的天價,把同步轉播權賣給中國大陸的愛奇藝。單單這筆跟愛奇藝的交易,就讓韓國投資方回收了新台幣1億多元,超過製作成本1094萬美元的3分之1。如果再加上後續賣給中國大陸其他電視臺以及視頻網站的授權費,長期回收更可觀,真是一筆非常划算的投資。大製作、大回收、再繼續大製作,這樣的良性迴圈之下,韓劇當然蒸蒸日上。
社評表示,沒有找到足夠的市場,大投資就註定會大虧損。只會花錢那是公益事業,花了錢要能夠賺錢,才可以成就産業。誠然,公視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如果可以讓投資回本、甚至賺錢,又何樂而不為?畢竟公共電視的資金來自於全民的納稅錢,可以不做賠錢生意,就絕對不該做賠錢生意。
社評認為,影視産業的邊際生産成本趨近於零,因此多賣多賺。臺灣是把本來就要産制的影視內容賣到對岸,所以惠臺政策當然是大利多。綠營人士可能還會繼續質疑:只要冒犯對岸,就可能受到打壓。話説回來,在商言商,真的要做生意,哪有故意去踩對方紅線的道理?總不能一邊高喊“臺獨”,一邊又希望去對岸賺錢,然後要堅決捍衛統一的大陸張開雙手歡迎吧?
如果繼續自我設限,臺灣要擔心的恐怕不是影視産業的創作自由被限制,而是影視産業的消亡。
社評強調,唯有正向思考,把握惠臺政策,才能振興臺灣影視産業,恢復往日榮光。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