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 人口狀況堪憂

2018年03月19日 19:11:00來源:台灣網 

  臺灣《聯合報》18日發表臺灣大學教授薛承泰的評論文章説,就在這個月,臺灣正式進入“高齡社會”,也就是老人人口突破總人口的14%。進入高齡社會的特色在於,65歲以上老人人口多過於15歲以下幼年人口,老人的照顧與醫療需求升高,而為了減緩高齡化速度,鼓勵生育也會成為臺當局施政重點。

  臺灣進入高齡社會時間較晚,但未來速度特快。原因除了擁有龐大比例戰後嬰兒潮世代陸續成為老人,且自2000年後生育率急速下滑。去年只有十九點三萬生育量,生育率僅為一點一人,且結婚量繼續下滑,離婚量繼續上升,今年情況將會更糟!臺當局“戶政司”剛公佈今年前兩個月人口,居然死亡數超過出生數670人!莫怪乎,臺當局“行政院長”賴清德承諾要在過年後提出相關措施,相信縣市長選舉也會以此為題,大開選舉支票!

  雖然“行政院”遲遲未核定,這些支票不外乎加碼或放寬照顧津貼,以及廣設公托公幼等。可是筆者必須指出,如只仰賴地方政府預算推動,吸引的是外縣市年輕人換地方生育,對全臺灣生育率幾無幫助。若採全臺灣性擴大發放津貼通常是會有短期效果,但每隔數年即需調升津貼額度,否則效用將趨於零;當然,臺當局財政負擔會不斷加重。至於公共托育,則需重視地方性需求,不僅都會與鄉鎮不同,還牽涉到市場特性及家長對托育機構的期待;因此,機動式調控要比“普設”實在。

  或許拜移民所賜,美國生育率一直好過歐洲各國,當生育率下降成為世界趨勢時,1990至2007年間美國仍維持在“人口替代水準”。然而,2008年後情況變了,美國從二人降到一點八人,巧的是,這段期間北歐福利國家,尤其是瑞典,卻呈現略微上升。

  不意外地,前述關於發放照顧津貼與托育公共化議題,也在美國引發討論。然而美國至今並未跟進,不只是基於發放照顧津貼報酬率難以評估,更有學者指出,托育公共化在瑞典實施相當長時間,何以生育率長期低於美國,豈能以最近生育率回升而歸因于托育公共化呢?

  其實,不論蔡當局如何鼓勵生育,20年內臺灣要回到人口替代根本不可能,能回到“超低生育率門坎”的一點三人就不錯了;若社會氛圍不變,生育率掉到一人或以下機率還更高,那麼人口會在29年內減半,且老人比例衝得更高!臺當局如果不想見到臺灣人口“自然亡”,需有足夠高度視野,不能只在某些措施上打轉;畢竟,照顧津貼與公共托育主要在於社福效果,要有生育效果則有賴打造長期氛圍—那就是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